父母效能训练(P.E.T.)之基本理念
(2013-06-03 07:28:21)
标签:
心理咨询聊城曹晖家庭教育0635-8238100育儿 |
分类: 儿童心理 |
戈登强调「理想父母并非是天生的」,在苛责父母之时,不妨想一想:谁或哪个单位帮助过父母取得该具备的技能呢?多少父母曾受过育儿训练才开始当父母呢?对尚未准备好的父母,要求他有优异的表现是不公平的。因此,P.E.T.的第二个基本理念:「理想父母并非天生而成」,而是可以透过训练、再教育的方式加以培养再造的。
这个观念并不合理,而且还会使无法做到的父母有罪恶感,父母应该真实地面对自己的感受。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一定会有接受和拒绝的感受和态度,但拒绝和接受的分界线会落在何处,是因人而异的。其实这和父母的「个性」有关,另外「孩子的特质」也会影响分界线。因此,要求父母对孩子一律平等看待,反而会引起父母的自责,有这样心情的父母是有碍亲子关系的。
这也是个古老的忠告,往往使得父母必须伪装自己,丧失人的真实性。实际上,父母也会因为心情和所处情况的不同,而对孩子的行为有不同的反应,例如:父母心情低落、失眠或疲惫时,对孩子的举动较可能动怒,而心情愉快时,则较能接受孩子的行为。
P.E.T.的基本理念认为,这种前后不一致的转变是无可避免的,因人、因时、因地,父母必须这样改变。但是,「父母可以前后矛盾」并不代表容许父母为所欲为,只要让父母认清「真实的人」会有的状况。
天底下没有一个父母能永远接受孩子的行为,有些父母希望自己扮演好父母的形象,所以表面上装出接受孩子的行为,内心却是拒绝的,因此是「虚假的接受」。但孩子是敏感的,父母究竟接不接受,孩子总能分辨出真假感受。如果父母经常采用「虚假的接受」,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将有不良的影响,甚至是不再信任父母。因此,P.E.T.的重要理念是:当无法接受孩子的行为时,绝不假装接受。
持这种论调在处理孩子行为时,常会告诉他:「我喜欢你,但我不喜欢你这个行为。」似乎个人和他的行为是可以分开的。但这是不真实的,就如同希望孩子理解「打在儿身,痛在娘心」的道理一样困难。P.E.T.论点强调:孩子会从父母对他行为接受的多寡,来判断父母是否肯定他这个「人」。
总之,P.E.T.课程主要在强调父母应该作一个「真人」,亦即(1)真实的父母一定会对孩子表现出接受和拒绝。(2)即使对相同的行为,也可能随对象、时间、和场合而有不同的看法。(3)父母不该隐藏自己的感受,而表现虚假的接受。
前一篇: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后一篇:2013年06月03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