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教育
(2012-06-04 17:25:34)
标签:
杂谈 |
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把人类需要分为基本需要和发展需要。通俗地理解就是人一是为了“活着”,二是为了“活好”。活着是一种生命存在的意义,活好是一种生命质量的意义。为了活着与活好,个人才奋斗不息,社会才气象万千。
积极心理教育,就是要帮助人们树立起为了“活好”而尽力做一名“积极人”的信念。积极心理教育从应用的角度有三个基本途径:
增进积极体验
增进个体积极体验是发展积极人格和积极力量的一条基本途径。人的成长是一个探索外界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探索自我的过程。一个人并不完全清楚自己会成长到什么程度,也并不完全清楚自己的潜能有多大。这是一个自我探索与外界环境共同作用的过程。那些获得积极体验的探索和经历,会给予个体肯定和激励的反馈,让自我获得内化意义的成长。
增进积极体验有肋于纠正消极体验形成的消极认识。对于一个学习能力不足,整体表现不佳的学生来说,最好的改变办法不是说上一百次“我能行”,而是让其感受到一次微小的改变带来的积极体验。这种体验可以是一次竞技夺冠,可以是一个特长展示,还可以是一次助人行为。在某方面获得的积极体验有一种迁移的作用,会促进一个人自我形象的整体改善。
注重积极赋义
情感体验与自我认知相伴相生。积极体验往往伴随积极的认知,消极体验往往伴随消极的认知。
积极心理教育同样正视问题的存在,但是它重在对于问题和困惑的正向认识和积极改变,而不是陷入对于问题的责怪和抱怨。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很多所谓的“问题”不需要追问太深,它们可能只是成长中、探索中的错误尝试。
一个中学生在一次考试中得了18分,我们就不能仅凭这个结果来说事儿,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找到问题的症结,通过改变他的自我认知现状,并给予挫折以积极赋义,帮助他增强自信,树立“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信念。
培养良好自尊
自尊是心理健康的核心,是个休适应基本生存、适应社会环境的根源。
人都有一种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自我形象的需要,这种需要既是防止与避免生存环境带给人的伤害与压力的有力武器,也是个体发展的基本力量。具有良好自尊的人能自我管理、自我指导和自我监督,能有效地应对生活中出现的种种挑战和问题。他们相信自己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价值和意义,能坦然接受别人的新生和期待,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幸福感受和健康的心理状态。他们在生活中具有灵活性和坚持力,在工作中表现出责任心、主动性、创新性,对待他人时显得有爱心、诚实和宽容。自尊促使人去追求和呈现一种良好的个人形象,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如果自尊不足甚至缺乏,人就无法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的评价,不能适时恰当地对社会环境的要求或事件作出合理反应。低自尊的人通常呈现出不佳的自我形象,具体表现出两类行为或态度:一类是指向自我的自伤性行为与态度,表现为自暴自弃、自怨自艾、自轻自贱等,甚至可能放弃生命。另一类是指向外界的自我式行为方式和态度,可能出现不负责任、自我中心、冷漠待人、敌视他人、报复社会等偏激行为。
自尊有两个维度:能力和价值。培养学生的能力感和价值感是培养良好自尊的关键,体现到教学和日常生活中,就是给学生以成功和爱的体验。自尊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自尊的培养和提高必须在个体与环境的良性互动中才能有效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