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 《燕赵都市报》8月13日 专稿
又到毕业季。对高校毕业生来说,如果不是到机关当公务员或者在国企就职,找到工作后还需要操心一件事———
给自己薄薄几页纸的档案安个“家”。安“家”需要花钱,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面向庞大群体收取的这笔档案费,着实是个“天文”数字:北京每年收取的档案费超1亿元,广州华南人才市场每年收费也有数亿元。据专家估算,全国每年人事档案收费至少达数十亿元。保管档案,本应作为公共服务部门提供的公益服务,为何还要收取费用?收取的大量费用都花到哪里去了?
说起档案那点儿事,恐怕很多人都有切身之痛:大学毕业后,档案直接归入工作地人才市场代为保管。可在此之后,只要你没有进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这份存在人才市场的档案基本跟你就没什么关系。也就是说,在此期间,不管你工作、学习乃至家庭状况怎么变动,这份档案记载的,基本还是你大学毕业时候的信息。
可就是这样一份几乎脱离实际情况的档案,你每年仍然需要为之支付一笔数目不小的档案管理费。如果你直接对这样一份档案采取“无视”的态度,拖欠不缴,最迟到退休时还是会被“追债”,否则“将使社保与退休金受到影响”。简言之,档案管理机构基本就是拿你的钱却不怎么给你办事,甚至基本不给你提供什么服务,而你对这样的服务,却没有说“不”的权利。
本来,作为社会和政府了解一个人的重要载体,档案属于国家重要的人力信息资源和公共服务产品,它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政府公共服务属性。同时由于人事档案的建档属于国家法律意志而非个人意志,具有强制性,个人对自己的人事档案既无所有权也无保管权。这样的强制档案管理,理应纳入政府公共服务范畴,为公众提供免费高效的服务,而非“名不正言不顺”的糊涂收费。
然而现实却是,一边是档案管理收费收成了“天文数字”,全国200多个地级市,每个市每年收费少则数百上千万元,大城市动辄上亿元,全国每年收取的档案托管费至少达数十亿元,而这样一笔“天文数字”却成为“糊涂账”,这笔钱到底去了哪儿?用在哪儿?全国尚无哪个省市公开过具体使用、支出项目;另一边则是由于收费、手续繁琐和服务不佳等问题,全国每年有大量弃档、“死档”。
很显然,对于这种并没有很好发挥出档案管理功能的公共服务,一方面既需要清理收费乱象,作为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的必然要求,这样典型的不合法不合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理应列入清理和规范的行列;另一方面也需要提升档案管理服务的质量和效能,让个人信息管理更好地对接现实,更加符合公众需求,更加及时与高效。
事实上,面对一个城市动辄数十万乃至上百万份纸质档案,不少档案管理人员就表示,丢失、损毁时有发生,加上管理人员数量有限,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档案系统已经迫在眉睫。信息时代,要更好地对接公众需求,搜集规整档案就不能还靠手指头,而必须借助信息化手段,更加方便、快捷、及时地对个人信息进行动态管理。
既然档案管理具备公共服务属性,那么政府部门就理应起身而行,真正转变职能,把简政放权落到实处,该规范收费的就规范,该改革的就改革,如此,才能以制度、服务、技术上的革新,去最大限度呼应公众现实需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