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长如何传递精神与价值
(2014-09-02 15:14:50)李妍 7月16日《燕赵都市报》专稿
多年以后,香港中文大学的学生准会想起,校长沈祖尧在毕业典礼上念诵毕业致辞的那个遥远的上午:“今天,你们毕业了。我祈求你们离校后,都能过着不负此生的生活……我相信,一所大学的价值,不能用毕业生的工资来判断,而应以它的学生在毕业后对社会、对人类的影响为依归……我盼望中大毕业生能恪守道德,做好本分,不要为了个人利益,埋没良知。我盼望中大毕业生能认识时代,引领潮流,不流俗、不盲从,做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不流俗不盲从,不负此生,独立思想,谦卑胸怀、恪守道德、认识时代……校长念兹在兹,言辞恳切,难怪《人民日报》也全文刊登了沈校长的毕业致辞。这既是对莘莘学子的殷切期待,在今日这样一个个人主义抬头,人们痛陈教育只培养了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时代,更是在向世人传递一种大学将回归公共价值的担当与情怀。“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大学校长更是大学的设计师与引路人。很多时候,大学校长选择了什么样的道路与价值,选择以怎样的方式与学生进行公共交谈,往往也意味着这所学校的老师与学生,将沿着什么样的道路前行。历数那些铸造大学精神与灵魂的卓越校长们,无论是兼容并蓄,开“学术”与“自由”之风的蔡元培,还是注重“大师”式办学理念的梅贻琦,或是大炮一样的傅斯年,这些校长无不是用公正、自由与宽容的学术态度与做人风范,去努力成就大学使命,去推动大学成为社会责任的坚守者。也因此,今日沈祖尧校长所言的那些做人、做学问、做事业的情怀与态度,也必然烛照学子们的未来人生,去影响他们的人生价值,唤醒他们内心的力量。
事实上,让学生高扬人性尊严,用公共价值与道德情怀影响学生的校长,如今已不在少数。有媒体就盘点了今年各大高校的校长毕业致辞,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就寄语研究生:心存敬畏方可挺直腰杆;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也教诲毕业生:急功近利只能带来短暂荣耀;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则告诫学生:坚守人生底线,时时约束行为……可以说,校长们的谆谆教诲、殷殷期望,既是公共仪式上对学生的最后叮嘱与对话,更是在传递一所大学对独立思想与公共精神的坚守。
一位卓越的校长,理应在价值、信念、情怀与担当上,去引领与推动一所大学前行。但同时,大学校长对学生的影响力,又绝不仅仅来自开学或毕业的经典致辞,而更多离不开日常细节的言传身教。
学者梁文道就曾怀念他的老校长高锟,这位香港中文大学的前校长面对学生侮辱式的质问与抗议,常常微笑宽容以待,这让他的学生们对这位校长保持了由衷的敬意,并学会了凡事包容。西交利物浦大学的校长席酉民受到该校学生的高度评价,则是因为学生可以自由与校长沟通,有问题可以直接发邮件给校长,校长微博是校长与学生交流的平台,每个月的第一个周二,席校长还会随机抽取10名学生共进沟通晚餐,学生们可以在轻松的晚餐氛围中与校长面对面的交流。
可以说,这些校长正是用日常生活中的“立德立言立行”,以“润物细无声”来影响学生,用自己的品格、学识、胸怀与担当,为大学精神开启新风,进而引导一代人的精神和操守。目前,大学本身就处于行政体制中,要保持大学的相对独立,秉持大学的价值精神,处于行政命令和学术、教育缓冲地带的大学校长,就更需要用责任与担当,为大学的独立、自由发展赢取空间,去抵抗不合理的干预,维持相对自主的校园环境。也只有在这种环境中学习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才可能在未来人生中更加独立地思考,坚强地自省,纯粹地发展,不流俗、不盲从,不负此生,用大学的精神与价值,去影响整个社会。
前一篇:“××办”该如何为民办
后一篇:火热的“注水”夏令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