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七日评:大学,可以卖萌不弃梦想

(2014-06-23 10:07:14)
□周东飞 (《潇湘晨报》评论员)□马想斌(《华商报》评论员)□李 妍(《重庆日报》评论员)□刘采萍(《燕赵都市报》评论员)
    紧张的高考结束了,人们关注的目光转向了高校招生。这周有个特别有意思的新闻:清华大学的招生办官方微博,转发了一组网友照片,这个晒片活动叫做“上清华变白富美”,就是一些清华女生晒出自己刚入学和将毕业的对比照片,并因此收获了许多“上完大学变女神”的赞美……
名校“卖萌招生”为哪般
    刘采萍:清华招生办的转发,被一些人质疑是借晒照片大做“招生广告”,几位评论员对此怎么看?
    周东飞:我首先要对清华的做法点个赞。因为不管广告的形式如何,“女神营销”,至少表明像清华这样的名校也开始给自己打广告了。这不正显示出高等教育的平民化时代已经到来了吗?
    随着新生人口数量的降低,高等教育资源已经开始面对“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现实。曾经有报道说,近年来北大、清华包揽了全国近八成的省级高考状元。那反过来也就是说,另外还有两成的高考状元,去了香港或国外等地方。所以包括名校在内的众多高校有了危机感,打起了“招生广告”,甚至不惜网上卖萌,这对于充分实现国民的高等教育权利而言,当然是一件相当正面的事情。
    马想斌:这两年确实发生了一个转变,过去大学高高在上,似乎很少像现在这样,大学反过来主动通过社交媒体介绍自己的情况。现在呢,从大学食堂的比拼,到校园女神的营销,还有“最帅男老师”“最美女老师”,等等——— 大学正在发生转变,靠这些营销给自己涨点人气。
    但我想的是,为啥现在大学营销都这么肤浅呢?怎么不比拼一下大师,比拼一下图书馆呢?
    李妍:我认为,大学为了生源各出奇招,这是好事。起码,以前满脸刻板的大学也开始有了点生气,有了点竞争意识。
    什么竞争意识呢?竞争优质生源的意识。以往大学可都是“皇帝女儿不愁嫁”。现在,不仅要抛绣球,还要抛好:开始也许只是花拳绣腿,以后就会拿出真材实料。
    马想斌:但是,恐怕美丽的学霸都在“美图秀秀”(一款图片编辑软件,常用来美化照片里的人物——— 编者注)里呢。其实,一所大学里,究竟有多少学霸、弥漫着怎样的学术氛围,不是不可以用这样的“营销思路”推广给社会,但是最起码要把照片放在图书馆里拍吧。像武汉大学,要营销,你营销个武大著名的樱花校园,比贴上去的那些所谓“女神”要好看吧……
    周东飞:众多高校一窝蜂拿“女神”说事儿,真的很没创意,还或多或少透出一股子庸俗气。女神和屌丝固然是网络调侃的常用元素,美女加富贵固然也是广告的惯用伎俩,但高校招生也用如此套路,未免会显露出“没品”。
每个人都有一个“象牙塔梦”
    刘采萍:清华一秀“白富美”,北大坐不住了。北京大学招生办的官方微博,对此评论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自由而无用的灵魂是高贵人格的内在本质。相比之下,学会用美图秀秀让自己的照片看起来像‘白富美’,只需要上北大青鸟的短期电脑技术培训,而不是大学。”听起来,好像有点微酸啊?
    周东飞:其实,对大学的期待和对大学的吐槽是相通的。当初你有多期待,现在你就有多反感———这或许是因为人们对大学仍然残存着关于精神和品位的期许。
    以往有句话说,“走出大学校园才发现,社会原来是这个样子的”,我觉得,这是对大学的礼赞。反而几天前看新闻视频——— 就是那个高考替考的——— 心里很不是滋味,被替考的像个鸭子,在考场外一歪一歪四处闲逛。这样的学生进了大学会是什么样子,出了大学又会是什么样子?
    刘采萍:东飞提起的这个思考点很有意思——— 大学生是什么样子,以及大学的样子……
    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有个“最牛毕业证”的故事。这张“清华学校研究院”的毕业证,导师一栏有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等多位大师签名,这些名字,现在出现一个就够一所大学的所有学生无比骄傲了。可是现在我们的学校,能秀的也只有“学姐”了……
    马想斌:这个故事让我回想起自己报考大学时的情形,我都很难相信那是一个曾经的自己。上高三之前,除了北大、清华这些顶尖名校,就连武汉大学等等也都不太了解。我们那里有一个联合大学,我觉得特别牛。因为我心里一直很憧憬能有西南联合大学这样的学校让我去读。
    所以,当我跟一个老师闲聊时,他问我喜欢哪个学校,我说“联合大学”,老师竟然说,你天天玩耍都能考得上。
    再后来,我知道了西南联大是由当时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联合而成,既然前两所考不上,我就义无反顾选择了南开……
    李妍:我觉得像想斌这样的文科生,可能当初考大学还是心怀理想的,对自己有一个心灵选择的定位。可是据我所知,理科生的想法与选择往往更为工具化,除了那些传统意义上的北大、清华等名校,一般是数学好的读数学专业好的大学,物理好的读物理专业强的学校。像我们班上,很少看到哪个学生特别憧憬哪所大学,大多数还是根据自己的学业优势进行专业及学校的选择。
    周东飞:我对大学的全部要求,几乎只有一句话:给我一个饭碗、给我一份工作。与那些物质的元素——— 比如教学楼、图书馆比起来,对于大学,最大的感触还是自由。有什么爱好就尽情造吧,干什么都行。现在回想起来,那倒是最没有方向感的几年。
    但是,空虚的灵魂,总要寻找一点实实在在的食物。大学最大的价值,可能就是提供了这种灵魂的食物吧。
大学生的选择与大学校的选择
    刘采萍:最近还有一张大学毕业生的照片特别火。这是北京大学2010级古生物专业学生薛逸凡在社交网站上发布的“一个人的毕业照”。这个女孩在大学期间,一直上着只有一个人的专业。薛同学的毕业照,可能没有那么“白富美”,但是,点赞汹涌而来。各位评论员怎么看待这个“冷门的传奇”?
    周东飞:与其佩服小姑娘,不如佩服学校。如果学校果断灭了这个专业,学生再喜欢也没用不是?这是一个两难选择。学校可以说,我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来设置课程与专业,但一考核就业率,就投降吧。
    这个社会这个时代,就业难是长期的、普遍的问题。为了一个饭碗、为了一份政绩,这种冷僻的专业被灭掉,那是分分钟的事儿。这位女生成为一个被赞叹的传奇,就是因为这种事情太少了。
    李妍:所以我觉得中国大学专业设置就应该两条腿走路:一条是走所学所用结合的完全工具化与市场化的专业设置;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和培养这种勇于学“无用之专业”、读“无用之书”的人。这一点,我特别佩服某些国外的人,一个研究虫子的,几十年如一日呆在深山老林里,每天拍摄、研究……不为什么,就为热爱。
    刘采萍:可是,读“无用之书”的人,从大学出来又怎么办?你还记得那个做学问做得特别清苦,最后英年早逝的青年学者吗?估计那才是我们遇到的多数现实。像北大那样,“娇宠”着“一个人的专业”的,毕竟寥寥无几。
    马想斌:还有个专业怕是更冷门———季羡林创办的梵语专业。据说,1949年以后,这个专业就招过三届。我们现在很多想法都是功利的。其实,不怕专业冷门,只怕学艺不精。不管你的专业是什么,只要你在这个领域确实学有所成,就一定能有收获。
    采萍所说的“做学问太清苦”,我依然认为在这个社会已是少数,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无论读什么书,在这个社会里让自己混个温饱生活,还是问题不大的。现在最怕的问题,是学校的取舍、选择,就像东飞说的,因为这个专业太“冷”,就被学校果断枪毙了。
    周东飞:所谓“热门专业”,也不见得靠谱。就像市场上的价格曲线一样,专业的发展也有峰有谷。追热门或许没错,但也应该考虑一下自己真正的爱好,有些事,你做一辈子都不会厌倦,有些可就不一定了。
    马想斌:对于有些人来说,或许对于大学的要求就是让自己学习技能,能够尽快就业。但还有一些人有点特别的需要,是关于读一点无用之书,仰望一下星空的。所以我们对大学的要求,不仅是要有“白富美”,还像当年我对大学的期待一样,渴望幕天席地、纵谈哲史,希望有闻一多那样,在月光下给学生讲古汉语的知识引领者。那么我们的大学,能否为社会这多种需求,提供一个可能的选择呢?
    周东飞:我们办大学,和建设城市是一个逻辑:一栋栋大楼树起来,就是学院;没几年,学院升格成大学。根本就没考虑传承什么的。
    李妍:所以我一向认为,现在的大学没有因为它的功利而离现实更近,反而因为所学、所教不精,离现实越来越远了。估计很多人大学毕业后都有一种感受,学校所学的和工作需要的,即便同一专业,也完全是两码事。这就是学非所用,严重脱节。
    这方面,我特别佩服德国,德国的大学与企业几乎就是无缝对接。这种对接并不复杂,就是学校与企业进行对口合作,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不断进入企业实习,这样所学与所用就很好结合了起来。不仅是学校和企业在做对接,政府更是为学生进入市场做服务:在学生还上高中的时候,就提出了职业前景规划,同时还为大学生做专业技术培训、职业规划等。如果从更纯粹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德国的这种“功利”,更值得我们学习。

大学之美在气质、在不弃梦想
    刘采萍:有本书里说,“牛津和剑桥所享有的特权,对应着它们对国家文化生活的贡献”,北大清华对中国而言,大抵也是如此。那么中国的大学,在各种卖萌姿态之外,究竟还能以什么样的“形象”,回应公众对于“象牙塔”的憧憬呢?
    周东飞:无论是大学,还是大学培育出来的学生,在这样一个年代,都应当更深切去关注浮尘之下的现实、浮冰之下的灵魂。
    如果仅仅关心照片中怎么变“白富美”,那正如北大招生办所言,根本不需要读大学。
    刘采萍:对于清华毕业生晒照片,我倒有另一种想法。这些女生气质变化多大啊,就算别人不赞个“白富美”,这种信心和美丽,也是自然散发的。大概,这才是大学真正改变她们的地方吧,又何必刻意强调什么“白富美”呢。
    马想斌:大学的两个社会功能,让学生掌握谋生技能,也让学生拥有深广的思想。就算大学里的美女吸引人,那变成有内涵的美女,不更吸引人吗?
    我们怀念的和向往的许多好大学,不见得有今天那么细腻的学科专业化,但它能够回应很多人生命层面的问题。
    李妍:还是那句老话,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好的老师是大学的灵魂,因为好的老师,不仅会将蒙昧初开的高中毕业生引向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更可能以专业之精专,让学生真正学到能够学以致用的知识。
    可惜一些大学,不要说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了,剩下最多的是精致的利己主义。如果不改革,我们也许没办法再看到真正的大师了。
    周东飞:人们对大学吐槽,说白了就是还抱有信心。大学应该保有社会所遗失了的种种稀有品质,书香氛围和照亮灵魂的光芒,那才是大学应该给与社会的贡献。
    马想斌:而对于刚刚高考结束,准备选择大学志愿的学生们来说,在比较专业的冷与热之外,也应当考虑一个问题:毕业后自己能有多大的发展空间,并不完全取决于专业是否热门,同样取决于学习中是否掌握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招生宣传大战里,选择那些能够让你在四年校园时光里,真正多读些书、多想些问题的学校和专业吧。
    刘采萍:我想分享的一点体会是:在听取别人意见的基础上,尽可能看清和坚持自己的兴趣,为此甚至需要拿出点儿勇气来。学习也是种探险,今天的热门专业,几年之后成色也许大不相同,而主动的探险与被动的遇险,体验肯定不同。所以,“不弃梦想”并不是一句空话,反而可能是你成功的起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