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
有媒体报道的住在城市热力井下的井底人震撼了很多人。他们寄居在城市的繁华地段,但生活却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他们的生存空间狭小、恶劣,但却每天早出晚归,只为小心守护着他们的秘密:井底的“家”。然而,记者一次偶然的发现,却打破了这种小心守护的平静——井盖被执法者封死,那些井居者向城市四处流落散去——失去了唯一的“家”,他们似乎已无处栖身。
流离失所的悲情让众声挞伐的矛头直接指向了记者。一些人埋怨记者,甚至恨恨地认为,这样的角落,就不应该有记者出现。如果没有报道,这些井居人依然会好好地住在他们井下的“家”里,是记者的报道导致了热力井被封,让这些城市底层人连最后的庇佑都彻底失去。因此,这样的报道是不理智,甚至是不道德的。
这类观点认为:面对城市弱者令人唏嘘的悲情故事,社会可以像鸵鸟一样,对他们的生活状态假装看不见,这样,就可以维持弱者在城市中的卑微的居住权。但很显然,这种观点在实践上并不能站住脚。最新的消息是,“井底人”王秀青已经和北京城市学院签订劳动合同,他正式成为该校的一名后勤员工,每月可获得2600元工资和1000元困难补助,学校还为他提供了免费食宿。长年居住在井底的全姓老太,也被接回老家,政府与当地一养老院联系,给她提供了一个食堂厨师的岗位。这对常年居住井底的“井底人”来说,幸福不可想象。
欢喜收尾,“井底人”一直梦寐以求的城市居住权、劳动权、报酬权都得到了回应,这也许才是现实,或正可以回答,我们为什么要关注井底人,而不是回避他们的苦难。毋庸置疑,这个社会依然有很多角落,卑微、琐碎、不为人知,公共部门也并非万能,能够时时观照到这些隐秘的角落。这时,记者充分发挥“瞭望者”的作用,及时关注这些被疏漏、疏忽掉的地方,隐秘的弱者苦难才能够被纳入公共视野,成为议题,并最终实现从个案解决到制度化救助的目的。
对井底人来说,对他们的关注,也是关怀的开始。当社会的目光开始聚焦到这一群体,即便只是日拱一卒地解决他们的困境,倾听他们的诉求,也能够在积跬步的细微努力中,看到民间力量推进、公共部门回应诉求的转变。我们甚至乐见,这种关注能够催生助人自食其力,实现劳动权利的机制出现。事实也证明,拥有劳动权利、居住权利,而不仅是简单被施舍、遣返,才是类似于“井底人”这样群体的真正诉求。
井底人搬出城市热力井的好处也显而易见。城市地下管道就像城市生活的血管,要保证城市生活有序运转,就必须让这些管道时时顺畅、刻刻安全。而井底人居住在这些管道中,本就是城市地下管道设施的安全隐患,它极可能因为一次事故而造成灾难后果。安全事故一旦发生,届时,对于热力井住人事件,舆论认知会不会又是另一番光景?挞伐矛头会不会又指向没有发现“井底人”的媒体和公共部门?
热力井不该成为盲井。关注井底人,才能关住盲井。这既是避免社会对城市底层弱者的苦难视而不见,也是避免城市公共安全进入盲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