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注乡土,在灾难中守望相助

(2013-07-23 14:37:32)
李妍

      大地再度震颤!7月22日7时45分,甘肃定西市岷县、漳县交界发生6.6级地震。截至昨日18点,地震已造成75人死亡,14人失踪,584人受伤。定西市政府介绍,此次地震致岷县、漳县多个乡镇受灾严重。重灾区出现大面积通讯中断和停电,泥石流、滑坡不断发生。定西市主要负责人前往岷县蒲麻镇一带,城市损失不大,重灾区在农村。
     每一次强震或灾难,都以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为其悲情注脚。好在,人类行进在文明的社会进程中,无不是以“充满温度的互助守望”去抗击挫折与灾难,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就在地震发生当日,无数网友在网络上点烛祈福,祈祷平安;救援团队更是第一时间赶赴灾区,驰援灾区民众———抗震救援机制正迅速启动,各方力量迅速集结,政府和民间的涓滴之力,迅速汇集成人性互助的正能量,去应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一个有温度的社会从来无须畏惧灾祸。
      文明不沦陷,人性有温暖。但与此同时,人类社会朝向文明的努力,也必须以对灾难的预警、设防与救助体系的建设为重要标志,这种标志更不应以城乡不同而有所区别。拿这次甘肃定西地震来说,虽然地震震级不比此前的雅安、汶川地震,但人身、财产受损状况却一点也不轻。或许,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震重灾区是农村,而农村通常在灾难防御方面属于“不设防”的土地。事实上,放眼全国,不仅是在地震灾害中,在平时更常见的暴雨、风雪、山洪、泥石流等灾难中,农村往往更容易成为重灾区,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农村常常地处偏远,基础设施缺失,防灾预警能力薄弱,并且受地理环境影响,在灾害发生后,极容易发生更严重的次生灾害。“不设防”的土地,容易多灾多难。同时,由于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地区又极容易成为舆论关注的盲区,导致救援出现空白地带。
       这次的甘肃地震,就呼唤我们重新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农村这片土地。地震重灾区在农村,那么我们的救援团队如何在72小时黄金救援期,打通生命通道,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救援民众生命财产,就成了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地震震中在山区,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不断,余震不停,这种情况下,如何迅速、安全地转移灾区民众,防止次生灾害二度伤害民众,也是需要立即着手开展的救灾工作。当然,在生命救援之后,如何进一步安置灾区民众,重建家园,为这片土地设定灾害防御机制,建立起更完备的防灾、预警、救助体系,则是下一步需要提上议事日程的议题。
        日益多发的灾害性天气,以及我们正在进入的一个由突发事故、自然灾害等构成的“高风险社会”,呼吁整个社会必须建立起城乡无差别的、完备的风险防御与危险应对体系。定西在历史上就曾多次发生地震,国家地震局网站消息称,有历史记录以来,此次地震震中附近200公里范围内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25次。处在这样一个地区,考虑到地震监测手段尚不完备,建立起良好的房屋抗震性能、常态的居民防灾抗震意识和常识,可谓是灾情应对的关键。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如何告别过去完全“自给自足”的传统建筑模式,提高居住房屋的防灾抗灾水平;如何更科学地选址,修建房屋,避免次生灾害二度伤害灾区民众,则是公共部门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灾难面前,只有全社会休戚与共,共同面对,用人性的温情守望,去援助生命,传递关爱,每个人在灾难面前才不是孤立无援的原子,而是彼此可以感受到对方并能凝聚一体的力量。除了人性关爱,公共制度也需要以一种完善、无差别的风险预防与危险应对体系,去兜底抚慰人心,让人们感受到公共服务的温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