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
“楼市有风险,离婚需谨慎。”今年上半年,上海、青岛陆续在婚姻登记处贴出了这样的告示。在南京,因为房子限购、孩子上学等种种问题,不少夫妻也遭遇离婚困境。为了应对汹涌而来的离婚潮,南京主城办理婚姻登记业务量最大的鼓楼区婚姻登记处,遇到人多时,不得不临时启用离婚“限号”措施,即排队预约领号牌,当天的号全都发放完毕,超出的第二天再来排。(7月8日《现代快报》)
开车限号,那是因为路上的汽车实在太多了;离婚也限号,那是因为离婚的人也实在太多了。市场经济与政策激起婚姻生活如此大的涟漪,既是因为“利益最大化”的观念早已单刀直入嵌进人心,很多人不惜牺牲伦理、道德,也要获取左右盘算的利益;也是因为公共政策仍然有需要反思的地方,如果制度实施没有最大程度地释放制度红利,激发人们的道德与善,反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让人们想出离婚的损招,这本身就需要警醒。
或许正是为了弥补婚姻选择中的道德瑕疵,南京民政部门才祭出了离婚“限号”政策。他们承认,“宁拆十座庙,不破一桩婚”,如果是结婚,他们就算是加班到夜里12点,也会让新人满意。但离婚不行,公然说为买房离婚的更不行。之所以限号,是为了让这些要假离婚的夫妻多点时间再想一想,假戏真做后果可能很严重。
这么说起来,“离婚限号”似乎也不乏道德善意。这让人想到武汉市武昌区婚姻登记中心登记员的熊玲,多年来,熊玲一直以“打印机坏了”、“网络故障”为借口,用谎言拒绝或拖延人们的离婚申请,据称这一招至少让500对夫妇取消了离婚申请。她因此获得最美“红娘”的金奖。
比起那些动不动举起道德大棒,要“打击假离婚”的做法,类似用谎言拖延离婚,离婚限号之类的做法,似乎显得分外良苦用心。它留出等待期,让人们重新审视与思考自己的婚姻,并期冀人们以此找到情感的微光。
不过坦白说,恪尽职守,提供本职范围内良好的公共服务是对政府公职人员的基本要求。离婚的人太多,民政机构应该做的,是调动足够的人手,提供良好的服务,减少为结(离)婚办手续的人们的奔波之苦,该调解就调解,该劝和就劝和,实在劝不了的,也应充分尊重别人离婚的自由。如果仅仅因为认为离婚潜藏利益问题而要给人限号,那么那些为房为钱结婚的人,是不是也该被限?在离婚限号这个问题上,如何甄别哪些是真离婚哪些是假离婚?一刀切的限号,把假离婚倒是限住了,那些真离婚的人会不会也因此被堵在路上?现在离婚是限号,以后会不会演变成离婚摇号?
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离婚,不管是否真离婚,婚姻自由都是公民的合法权利。如果仅仅因为认为婚姻中掺杂有利益驱动,存在道德瑕疵,就试图通过“限号”等方式,减小人们离婚的几率,不仅与公共部门的职责背离,其实际操作效果也存疑。要知道,在设置了离婚等候期的西方国家,离婚率或单身率均远远高于中国。因政策激发出的婚姻价值困境,还需要重建制度本身去消解,民政部门不能越俎代庖,特别不能以重建道德为由,限制公民合法权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