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考通过率创新低”就能建立规则意识吗

标签:
杂谈 |
李妍
按照1月1日起实施的新交规要求,驾驶证考试全部按照新的考试内容和标准进行。由于新规要求严格,特别是科目三增加了安全文明驾驶常识理论考试,致使各地通过率创新低。南昌近期考驾照者竟无一人通过。(1月8日《广州日报》)
“史上最严”新交规实施后,驾考“通过率创新低”,让不少未来的驾驶员们顿感恐慌惊诧,情绪很不稳定。也有人说,驾考通过率创新低,是马路文明的福祉,是减少“马路杀手”的必要门槛。这或许也没错,新交规增加或改变的驾考科目,更强调实际操作,不要应试,要的是驾驶人的实际行车应变能力,考的是文明驾驶的常识规则。对交通文明的规则训练进行前置,设置必要门槛,对树立整个社会的行车文明、规则意识,当然有其必要。
不过,规则意识从来都不是某一个群体的事情。一个社会,如果规则只是施加于某一个群体的铁律,却无法管束另一特殊群体,甚至相反,社会的规则,在约束一些人的同时,却成为另一群体的赢利蛋糕,那么整个社会的规则建设,便极有可能在这种分裂的规则实践中,分崩离析。
就说驾考新规。难度增加了,安全行车的规则意识要求更高了,但“通过率创新低”的背后,是各路驾校学费水涨船高,是大量考生被积压在考试通道上。难度增加,成了不少驾校涨价的好借口;通过率创新低,又让人们想起以往驾考中的各种黑幕和猫腻:要想顺利过关,就需要在学费之外再多缴纳一笔费用,通过教练用于打点所谓“考官”。当然,所谓“打点”,也可能是教练借机巧立名目,乱收费。但既然学员打点出了真金白银,那么驾考中的公平、公正原则也就飘如浮云了:通过率就那么高,一些人打点着通过,必然代表另一些没有打点的人难以通过——所谓规则,就是这么一点一滴被破坏掉的。
任何规则意识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存在。硬币这面,是驾考增加实操难度,更加考验驾驶人的文明行车常识及规则意识;硬币的另一面,却有可能是公平公正的驾考规则不能落到实处,越来越多卡在“通过率”背后的学员,只能惨淡面对“僧多粥少”的局面,成为驾校、教练、考官这条经济食物链中,无可奈何的埋单者。
一方面在建立规则意识,另一方面却以潜规则去吞噬规则意识,这样的境况,又怎能期待整个社会建立起真正讲规则、守秩序的文明生态?希望这样的顾虑不是杞人之忧。也只有整个社会都拥有了对规则的敬畏,对文明的守护,而不是只靠一个“通过率创新低”去建立规则,才可能真正挡住“马路杀手”。
前一篇:不接地气,新交规难免被误读
后一篇:远离“恐怖救助”,需要制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