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史上最严交规”元旦起正式施行,新交规中对闯黄灯一次扣6分的处罚,在网络上引发强烈吐槽:正常行驶遇到信号灯突变,刹车根本刹不住;还有不少人晒出了由此引发的追尾事故照片。
1月2日,公安部交管局回应“闯黄灯扣6分”被指易致惯性追尾时表示,只要驾驶人注意力集中、与前车保持安全车距可以避免追尾。公安部称从新交规实施首日显现出规范驾驶行为、增强安全意识、预防交通事故的积极效果,因违反交通信号导致的交通事故大幅下降。(1月3日《新京报》)
客观来说,对“闯黄灯”行为该不该高标准、严要求,并不仅是车主这一群体的事儿。汽车社会,争分夺秒。一些车主的速度与激情在你追我赶中,淋漓尽致地释放,而行人们的行路权乃至生命权,却在这风驰电掣之间,破碎成一地玻璃。
就说“闯黄灯”。设立“黄灯”,本来是为了“警示车辆减速停车”,提醒车主到达交叉路口,临近红灯,应自觉缓行。然而在现实操作中,最后几秒黄灯,却常常成了汽车加速助推器:为了抢在最后几秒钟过街,不少车辆加快马达,一骑绝尘,甚至在黄灯转成红灯后,依然穿越路口顶风飞奔。可怜那些过马路的行人们,要么面对擦身而过的汽车,满脸错愕;要么战战兢兢、左顾右盼,只有等汽车长队停驻妥当,才敢小心过街。
有调查就显示:多达42%的驾驶者在遇到黄灯时“原则上加速通过”。交警部门的统计也称,在城市道路上发生的交通事故中,有60%以上处于平面交叉口范围内,其中90%的事故是发生在绿灯间隔,也就是红绿灯转换之间。
在这里,“闯黄灯”没有成为一种必需警惕的行为,反而成了一些司机的驾驶技巧甚至“常识”。这样的现实下,制定最严交规,规定“闯黄灯扣6分”,对守护公共安全,倒逼驾驶员养成良好交通习惯,树立汽车社会的基本文明,应该说有其必要。
事实上,“新交规”之所以引发争议,并不是因为它过于严苛,而是由于没有充分吸纳民意,从技术环境、法规细则上,为新规实施做好铺垫,因此才显得仓促与唐突。拿信号灯转换这一技术细节来说,不少城市的路口,因为没有读秒器提示,绿灯瞬间变成黄灯,反应时间太短暂,结果就只会“违背牛顿第一定律”:为避免闯黄灯而急刹,一些车辆引发追尾。
要解决这一问题,建立倒计时读秒器等基本交通信号设施,就必然应纳入公共议事日程,而不能只让“最严交规”单兵突进。对于法规细节,有专家也提出,对“闯黄灯”的含义应进行更细致地修改,避免一刀切处罚。这些,都是对现实问题查漏补缺的有益修正。
对于新交规,目前最重要,其实也就是充分吸纳这些来自民间的现实反馈与积极建议,逐渐调整现实技术环境与法规细节。不忽视民间争议,也尊重普通公众的公共安全诉求。只有这样,“闯黄灯扣分”才不会成为让车主纠结的“恶法”,而应是人人主动恪守公共规则与文明习惯的契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