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中午,江苏盐城市一对母子遭遇车祸,母亲当场身亡,男婴被送医抢救。而医院医生以先挂号为由,拒绝对伤者施行急救措施,当家属央求医院转院抢救时同样遭到拒绝。目击者称,直至婴儿死亡,也未见医生实施救助或出动120急救车。(12月19日
人民网)
遭遇车祸,命悬一线,出于职业与人性的本能反应,医生要做的,是赶紧对病人实施救助,挽救生命于须臾。然而,现实走向了人们认知的反面。当外婆怀抱遭遇车祸的婴儿,焦急含泪地向医生求助时,回应她的,是冷漠拒绝的眼神:先挂号,先要有领导条子,才能开救护车……
程序,像一道生硬的墙,挡在了一个无助的生命面前。这个89天的小婴儿,世界还未向他展开温暖人性的一面,就因为冷漠的拒绝,匆匆离去了。或许,对于婴儿死亡,医院开出的争议情况汇报书:“婴儿由于严重车祸导致死亡,从入院到死亡时间为三十四分钟,不存在抢救不及时的过错”,可以成为医院开释自我责任的说法,但这,却不能成为医生对生命见死不救,感到心安理得的理由。
医生与病患是什么关系?是以生命相托。婴儿遭遇车祸,本身就是一种不幸。这时,对他及时抢救、尽心治疗,是医护责任,也是人性本能。治了,是对生命与责任尽了一份力;治不好,也会在尽责后无怨无悔。但如果选择不治,甚至在跪倒的病人家属面前,以各种程序为由,满脸麻木、无动于衷,那就不仅会遭遇人们的道德鞭笞,甚至还可能承担法律责任。
医生拒绝救治婴儿,需要反思与剖析的问题有很多。比如,挂号、领导签字等医疗、行政程序,是不是拒绝或者延迟救治重大伤员的理由?事发之时正是周末,又是中午,在大量医护人员都在休息的时间段,救治病人的应急措施、制度安排是否存在漏洞?如果制度没有纰漏,现实执行又是否存在问题?真相需要求解。
但无论怎样,从客观情况上分析,始终绕不开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命悬一线的危重病人,应不应该死于医生拒绝救治的冷漠之中?这个问题,包含着医患关系、医护道德冷漠的现实。无论如何,见惯了生死,不应该成为对生命冷漠的理由;对病患的救治,需要经济合同与制度程序去维系,但以救治生命为己任的医院,却不应该成为商业战场,只谈生意逐利,不见医治道德。
都说医者仁心。这些年来,医疗问题积重难返,医患矛盾日益尖锐,不仅体现在看病难、看病贵等方面,更在于救治程序之僵化,医护道德之缺失,对生命的漠视,已经到了令人心寒的程度。医改说了那么多年,现在看来,需要改变的,不仅是医疗制度,更需要从医治道德上进行重建,重建道德人心,重建医治伦理。否则,连离生死最近的人,也会成为生命的漠视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