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在南京河西的汉江路上,有一家营业了11年的小小理发店“秀作发型坊”。这两天,店主贴出了通知:“秀作在11月10日、11日两天办理退卡,请互相转告,谢谢。”原来,店主被查出了肺癌晚期,治疗一周后,坚持回到店里,为客人们办理退卡。很多熟客听到消息后,坚决不肯要。“留给你治病。”他们都这样说。(11月11日《现代快报》)
正值壮年身患绝症,人生极悲;抱守诚信坚持退卡,获得“人心换人心”的回馈,人生极暖。市场经济中,重病之人一次简单的契约遵守,不仅令人们心疼与感动,更让不少人感慨万千:“这两年看了这么多报道,身体没毛病的人还卷着客人的欠款跑路呢,何况这个生了重病的人……”
仿佛一面镜子,重病的诚信店主不仅照出了契约失守的现实,也让人们再次发现了人性的美好——原来,社会并不缺乏诚信,只是缺少发现,个体诚信换来的,不只是自我良心的安宁,更会产生一种正面价值的推动力——不少熟客在感动之余,坚决不退卡:“留给你治病。”还有的包了个更大的红包送来。“我的客人,无论人品素质,都很好!我们是人心换人心。”
在“诚信为本”的硬性法治契约之上,原来还可以有一种柔性的,叫“道德人心”的东西,用“人心换人心”去促进道德激励与自省。不禁想起前两天的“诚信男孩”事件。江苏学生徐砺寒不慎弄坏了他人轿车,等车主半个小时后,留下一张道歉及赔偿联系的小纸条。被撞车主感动之余,主动不让徐砺寒赔偿,一家修车行也表态愿意免费为受损车主修车。
坚守诚信,就这样传递出一种积极向善的能量,去传导社会正面价值。或许,正是因为人们时不时陷入一种信任失守的窘境,在言必称“契约精神”的当下,却常常面临信用合同被随意撕毁的风险,人们才会从一个个具体而微的诚信故事中,深感诚信的可贵,并反求诸己。
如果说违背契约,不诚信、无信义的行为,会成为社会流毒,污染道德风尚,践踏法治契约;那么践诺守约,诚实守信的行动,同样也可以感染社会良善因子,激活诚信能量,重构道德价值。诚信能带来多大感动,就可能辐射多大人群,去重新阐释社会公共价值,传递道德向善的能量。诸多诚信事件,展露给人们的,也不仅是个体人性的光辉,它更像一杆标尺,丈量出道德良心的厚度,衡量出社会公序良俗未失,而这,未尝不是对社会信任机制的重新修复。
一个社会,总有一种基本的公共价值,让人去笃定地坚守。在法治之外,也总有一种力量,让人们不约而同地守候一起,成为道德向善的共同体。若人人都坚守道德诚信“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份小诚信就将抱团构筑社会的大诚信,诚信社会不再遥不可期。
后一篇:有兜底保障,才会有多元的职业选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