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责任不能和电梯一起坠落
(2012-09-24 20:10:07)
标签:
杂谈 |
日常生活离不开公共安全,而公共安全,也从来都不仅从属于广阔的公共空间范畴。寻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遭遇的,往往是那些具体而微的,聚焦在身边每一处的小场域的安全。就像坐电梯,它是城市人几乎每天都会遇到的事。可是,就是这样的寻常故事,如今却经常被演绎成惊魂案例。“上上下下的享受”,因为电梯事故频发,如今变成了“上上下下的惊心”。
据《东方早报》报道,前日,上海就接连发生了两起电梯突发事故。位于上海南京东路步行街上的华联商厦电梯门打开却没有轿厢,一名湖南籍女游客不慎踏入,径直从六楼坠落至底层,当场不治身亡。无独有偶。当天下午,上海松江区九亭镇绿庭尚城小区也发生电梯失控故障,电梯抵达一楼后下降至地下一楼,随后在失控状态下,高速上升至27楼,导致一女性住户受伤入院。
如果再把记忆追溯向前,近来各地频发的电梯安全事故,足以编写一本电梯安全的警示录。无论是建筑工地电梯坠落致多人身亡,还是小区电梯门打开电梯却没来,母亲抱小孩踏空坠落电梯井,都在用血淋淋的案例,向人们敲响着电梯安全隐患的警钟。
某种程度来说,人们对安全的体悟,往往不仅来自于这些既遥远又触手可及的案例,还源自于身边安全保护的细节点滴。电梯事故频发,或许会迫使人们去学习电梯事故的自救常识,但学会自救,不代表人们从此就拥有了坐享安全的幸运。事实上,没有人会愿意随时去使用这些逼不得已的自救,而更多希望自己拥有一份笃定安全的幸运。不到万不得已,自救最好不发。
就拿我们每天乘坐电梯时的安全感受来说。走到电梯口,即便是一则小小的日常保养维修通告、质检检测报告,甚至一则具体到某个责任对象的通知,也能让我们心生慰藉,找到一种生命被依托的安全感。
它至少告诉我们,我们依然处在一种常态的安全保护机制中。只有当这种小场域的安全也处于日常的严密监管中,并且,这种安全监管信息能够公诸于众,让安全保护与监管机制随时运行于阳光下,我们每个人才可能切实体悟到什么是真正的安全感,也才能找到自己的心之安处。
而如果我们坐上电梯,总是两眼一抹黑,不知道电梯运行的安全现状究竟怎样。又或者,坐电梯时,总是要莫名其妙地被电梯惊魂,不是电梯急坠,就是电梯运行嘎吱作响,而事后却又往往难以找到具体责任人。这时,我们心中对安全的不确定,对未知的恐惧,便可想而知。
告别问题电梯,公共责任就不能和电梯一起坠落。只有将电梯安全管理、日常风险评估机制,随时置于公众审视的目光之下,用信息公开的方式,让人们对安全触手可及,安全感才不会成为无本之木。很多时候,公共安全感就体现在这些生活的细枝末节之中。
前一篇:较真舆论论热点,制度不能打酱油
后一篇:月饼诚可贵,金银价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