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一石激起千层浪。近日,卫生部发出通知,收回2011年新增三级医院的牌照,并要求各地规范医院评审工作,防止出现医院争级上等,搞形式主义。然而,医院评审本身是否“存废”,也引发了不小的争论。不少人认为,不是评审过程出了问题,而是这种评审本身就不该有。(9月18日《中国青年报》)
2011年刚重启开闸的评级,又被卫生部迅速收回,240多家三级医院被视为无效,背后有原因。评级过程缺乏透明和约束,评审标准掌握宽严不一,效率低下,导致一些县级医院蜂拥而上,甚至乡镇卫生院也挂上了“三甲”的牌子。为了晋级,一些医院重“硬”轻“软”,盲目攀比,扩大规模,争购设备,逐利的短期行为背后,寻租腐败随之滋生。
本来是为了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医疗质量的评级制度,在商业化的侵蚀下,却成了市场化医疗机构逐利的工具。这其中的利益考量很简单:升级成为三级或三甲后,只是这个名头,就能够成为吸引医疗资源的金字招牌。大量优秀医疗资源涌入,意味着医院能够更轻松地获取更多的商业利益。这笔账,并不难算清。
正是在这种情境下,“有人把医院评审比作一场运动”。在达标上等的过程中,医院上下动员,全面整治,盲目扩大医院规模,大量购置高技术医疗设备。而评审过后,各种标准、规划化管理却又名存实亡,一切宛如一场大风刮过。这种乱象中,呼吁废除“分级评审”的声音尤为响亮。
医院分级演变成运动式逐利,医院评级是否存废,的确是需要考量的问题。不过,在医院分级评审之外,我们分明看到这种行政化、运动化的评级、升等比赛,在现实生活中,早已是再熟悉不过的场景。在这样一个比高求快的时代,类似于医院、学校评级、升格的潮流风起云涌,似乎人人都坐上了这样一辆高速行驶的列车,停不下来,慢不下去,只能朝着“跨越发展”的方向一路狂奔。
大学还是大楼?医院还是设备?这样的叩问曾回响在历史的天空,如今却成为时代发展的警世寓言。医院为了评级争相建楼,购买高档设备,在硬件比拼上有过之而无不及;学校为了扩招升等,大量合并、改名、修建大楼、扩大校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呼声中,朝着“高大全”的方向飞驰狂奔。
只在硬件上贪多图快,盲目升级、大量扩招的后果显而易见。那就是大量资源集中在实力与等级并不匹配的医院、学校身上。体现在医院,就是难以在技术、专业水准上承载大量需要救治的病患,进一步导致看病难、看病贵,而过度逐利、救治技术堪忧,也加剧了医患矛盾;体现在学校,就是生源质量下降,教学质量疲软,一些学校招生滥竽充数,大量学生读大学只是进入了教育生产的流水线,耗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拿到手的却只是一张贬值的文凭。
利益之下,要让医院、大学摆脱对硬件的迷信,让发展慢下来,实在太难。这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其实就是,决定医院、学校命运的掌舵者,是政府部门官员、行政领导,他们决定着医院、大学的设立、规模、发展、级别。对此,曾有人开出了“摆脱行政化评审分级”的药方,让与医院、学校真正相关的关联人,患者或者学生参与评审,提高他们的话语权。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称。作为医院、学校的直接关联者,医院、学校究竟级别如何,患者、学生会给出他们心中的答案。而要让这辆疾驰的发展列车真正慢下来,遵循起码的医疗、教育发展规律,避免过于逐利的跨越、超常规发展蒙蔽双眼,恐怕也只有好好聆听这辆列车上乘客的声音。
无论如何,这样一个已经走得太快的时代,不能再在逐利的路上一路狂奔。慢下来,慢下来,这样的劝诫,已经不止一次听到。发展路上,我们需要慢下来,不断回头看看,以免忘记了来时的路。
后一篇:较真舆论论热点,制度不能打酱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