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结构之困导致大学生起薪低于农民工

(2012-07-29 23:15:38)
标签:

杂谈

今年6月,教育咨询机构麦可思发布的一项对2012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显示,截至6月25日,2012届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仅为42%。根据调查,69%大学毕业生起薪不到2000元,低于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7月26日《中国青年报》)

“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干得比驴多,拿得比农民工都少”,这通常是人们对自己的辛劳生活表达抱怨的自嘲之辞。如今,这样一句民间俚语竟一语成谶。近七成大学生起薪低于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的现实,似乎让人们把目光再次聚焦到了“读书无用论”:耗费大量时间与财富,苦读十余载的“收成”,竟不如不用读书的农民工;在学校接受高等教育所创造的人力资本价值,甚至比不上社会实践的价格。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大学生们拿到的只是一张“贬值的文凭”?

一些人把板子打到大学的通才和大众教育。认为大学所学的,多是与社会脱节的“无用之书”。这导致大学生很难根据专业对口,找到适合自己专业所学的工作。即使找到与专业相符的工作,也多由于所学与社会实践脱节,难以直接胜任。这种情况下,起薪低,就是很自然的事情。

这或许道出了部分现实,但却未能深入大学生就业难、起薪低的根本。在国外,大学生接受的也多是通才教育,所学的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也与社会实践、就业的关系不大,但为什么国外能够充分“消化”这些大学生,而我们却往往只能让大学生的知识、能力价值“贬值”呢?

这就不得把目光注目到当下我们的用工结构现实。应该看到,这两年,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用工荒加剧,农民工的工资普遍提高,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无论是刘易斯拐点还是用工荒,似乎都没大学生什么事儿。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当经济资源大量涌向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时,与大学生就业相匹配的一些知识型、服务型产业却没能同步生长,并长期处于低迷状态。这就最终导致就业市场对低端岗位的需求旺盛,而对知识型等高端岗位的需求却始终“兴致缺缺”。

拿这两年蓬勃发展的房地产来说,随着房屋建造需求的激增,大量拥有技术的农民工通过房产建造装修等,每月甚至能获得上万的收入。对比才步入就业市场的大学生,因为既缺乏知识实践经验又没有技术,而就业市场上对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等高端岗位的设置,又十分缺乏。这就最终使得大学生们只能在工资上“委屈求全”,甚至主动要求“零薪酬”以获得就业岗位。市场经济结构的失衡,或正是大学生起薪比不上农民工的一种缩影。

市场上当然也不乏一些起薪高、工资高的行业,但这些企业多处于准入门槛高的垄断行业。加上社会资源多向这些垄断行业、公权机构集中,使得市场企业的发育更不完善。最终的结果,就是既造成市场型企业对大学生的起薪低,高端岗位的需求不旺,拥有知识与头脑的大学生也争相涌往垄断、公权部门,而不是走向社会去创造财富。从某种程度来说,大学生起薪低或许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这样的经济结构,该怎样通过高等知识教育创造更多的价值与财富,又该如何扭转大学生起薪低、空间逼仄的恶性格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