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目前公务接待问题严重,主要有两大问题:奢侈浪费和互相攀比。北师大专家称,在很多地方,一些领导70%的时间都花在酒桌上,体力和精力都出现严重问题,有的领导几天没饭局就馋酒。(3月27日《中国青年报》)
领导把七成时间花在酒桌上,那么花多少时间在办公桌上呢?这个疑问项似乎从未见人有过统计。但不妨碍我们用日常惯见的行政文化生态,解剖这只名叫“公务接待”的麻雀。中国民间从来就有源远流长的酒桌文化,酒桌文化的支流蔓延到官场,就形成了如今蔚然成风的行政接待文化——无酒不成席,无席没法接待,无接待自然就干不成各种公务。
某种程度来说,公务接待既是接待,是一种建立在权力尊崇感之上的身份认同方式,更是完成公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俗语曰:生意都是在酒桌上谈成的,公务当然也多是在酒桌上干成的。饭桌之上,几杯白酒下肚,酒酣耳热,便从陌生到熟悉,再从熟悉到称兄道弟。以酒精为润滑剂,以酒桌为关系网,一个地方搞多少公务接待,往往直接决定着这个地方公务衔接是否顺畅,公务是否能够顺利达标,能否争取到更多的项目、更好的政策,甚至于,有些公务本身,就是在酒桌推杯换盏之际达成协议的。公款接待、公款吃喝,俨然就像一场无法停止的旋风,把越来越多的公务人员席卷进来。
无论是平级之间的参观、学习、交流、洽谈,还是上级到下属部门的考察、调研、办事,接待都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似乎没有公务接待,这些公务活动就无法进行下去。这样的行政文化图景,不禁让人想起前段时间茅台高管反诘记者的那句天问:“三公消费不喝茅台喝什么?”,“如果三公消费不喝茅台,那么你去喝拉菲吗?”这种反问让人困惑:执行公务与三公消费有什么必然联系吗?难道非得端起酒杯,公务人员才能够为公众服务?
事实上,茅台官员的反问,很能反映当下某些官员的公务运行思维。似乎没有公款吃喝、公务接待,公务活动就没法干下去。干公务的前提是上席喝酒,上席喝酒也是干好公务的必备条件。于是公务接待、三公消费都找到了一条正当的理由:为了公众与公务。在酒桌上推杯换盏是工作需要,吃喝出亚健康,也是为工作献身,轻轻的一句“为了公务”,便把酒桌之下那些行政资源利益均沾、权力者个人福利对公共资源的挤占,悄悄抹去了。当公共利益以“公务接待”之名偷换概念,被肆意挥霍践踏的,不仅是纳税人钱财,更有各种规制三公消费的制度程序乃至行政伦理。
公务接待不堪重负,接待者同样不堪重负。当公务接待已然形成一种行政文化生态,无法置身事外的公务人员,自身也不胜其烦。公务员群体亚健康频现,一些领导把7成时间都花在酒桌上,体力和精力出现严重问题,有的领导甚至几天没饭局就馋酒。这些现状,实际都说明,不健康的行政文化生态,已然形成了一种恶性局面,它把饭局内外的人都裹挟进来,令公众与当事官员都成为受害者。
要解决这样的困局,见仁见智,有从清除公款吃喝的行政文化着眼的,有从公开公务接待费用、规范公务接待之类的公共财政预算入手的,从制度到文化,无所不包。不过,经验告诉我们,在规制权力运作方面,我们从来缺的都不是方法,而是付诸实施的勇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