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无力承担残疾人半价票优惠”审视公共残疾文化

(2011-11-13 19:50:12)
标签:

杂谈

针对残疾人乘坐火车享受半价票优待的提议,铁道部日前书面回复,称无能力承担更多票价优惠。11月9日,记者从铁路部门获悉,每列火车将至少预留5张残疾人专用火车票。该举措有望在11月底前实施,具体实施日期尚未确定。(11月10日《新京报》)

一直被公众认为“不差钱”的“铁老大”,面对残疾人乘坐火车享受半价票优待的提议,竟称“无力承担”,这的确令人们感到错愕。即便是联系到此前铁路部门遭遇负债2万亿,欠债难还的财务危机事件,作为公共运输部门,不说一定要承担多大的公共社会责任,至少在当下残疾人囿于公共配置不全,大多时候有门难出的社会语境中,就算是铁路部门给残疾人算上半价优惠,面对出门人数有限的残疾人士,无非也就是少收了三五斗的事儿,恐怕也不至于到了“无力承担”的程度。

没错,铁路运价受国家价格管理部门管制,任何试图对其中价格机制进行的调整,都势必经过复杂的报批、审批程序。铁路客运基准票价率多年未变,普通列车票价较低,几乎已是铁板一块,而价格稍高的高铁又存在运营、安全等风险,这使得票价上的变化,可能导致财务运营“牵一发而动全身”。而倘若半价优惠政策成形,如何甄别残疾人又将成为现实操作的一大难题。是不是凭残疾证就能享受优惠?如何鉴别挟假残疾证扮真残疾人的状况?倘若乘客有明显可见的身体残疾,却并未有残疾证,又该如何处理?

种种现实考虑,“残疾人半价”俨然已是系统工程。但很多问题的关键,往往并不在于现实操作的难度,更在乎落地生根的决心。比如,半价票纵有千般难,但列车上设定残疾人专用座或卧铺的举措,站台上修建盲道、无障碍设施改造、高站台乃至无障碍电梯及坡道等措施,不也已在铁路部门人性化设置的时间表中?同样是耗资费力的行为,为何半价票一提出就艰难重重,而残疾设施修建却可以进行得顺风顺水?这其中会不会有什么特别的考量?

提出这些疑问,就不得不审视当下的公共残疾文化。在残奥会上之前,曾有外国友人提出,为何在中国街上几乎看不见残疾人?一切诚如提出残疾人半价票的残疾青年夏文涛所说,由于很难买到硬座或卧铺,只能呆在过道中,而列车过道甚至不够轮椅宽,加之离厕所远,上厕所更是非常痛苦的事情。正是由于缺乏类似这样的残疾人公共设施,导致“残疾人总是避免出现在公共场合”。他们希望在生活上得到特殊对待,一如希望在公共生活中得到设施辅助,通过公共财政救济缓解他们的经济困难,但却很难获得额外优待,因此只能常困于家中。

残障设施、经济救济的缺乏,只是公共残疾文化缺乏的一方面,更多的残疾文化缺失,还在于精神维度。只要注意观察就会发现,任何残疾人自身的文化中,很少带有顾影自怜的情绪,而更多是在传递一种积极、尊严、平等乃至黑色幽默的价值。这种文化实际上决定了,他们希望在精神上获得等同于常人的对待,而不是被视为异类。可看看当下那些颇受国内欢迎的喜剧段子,则多是拿残障、精神患者、肥胖人士开涮,这种文化价值氛围实际间接决定了残疾人士的现实处境。那就是不仅在精神上难以获得独立与自尊,在生活上也很难收获自由与权利。
一个真正的文明与进步的社会,并不是看它对强者的态度,而要看社会对待弱者的态度。这样的话语放诸在现代文明的公共行政语境中,不能不说铁路部门“无力承担残疾人半价票优惠”的回应,实在是公共残疾文化的遗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