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金罐下迷失多少商业伦理
(2011-11-07 22:21:48)
标签:
杂谈 |
11月5日,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柔道冠军庄晓岩称,近期发现健力宝19年前奖励她的纯金易拉罐涉嫌造假,并非纯金,专业金店鉴定仅价值50元。健力宝公司总经理助理回应此事称,“现在我们公司已经走了司法程序去调查。”(11月7日《北京晨报》)
多年前以奥运冠军之身获得的纯金易拉罐奖励,如今竟被验出实乃赝品,这样的闹剧出自当年在饮料行业纵横捭阖的老字号健力宝,在让公众深感震惊的同时,也无疑令这家命运多舛的企业再次身处风口浪尖。经历数度易主及身陷法律漩涡之变,已日渐势弱的健力宝本试图依靠体育营销东山再起。可作为当年在体育营销中颇具标本意义的奖励奥运冠军事件,“假金罐”事件倘若不能得到彻查,真相不能获得解答,则不仅健力宝自身公信受损,再走体育营销之路恐将受波折。对整体体育营销环境乃至商业公信而言,都可能造成一种伤害。
拨开“假金罐”事件迷雾,让事件重回二十年前的场景,让真相还原到那些制造“假金罐”的人与事身上去,或许困难重重,但这却是公众当下最关心的事情。究竟纯金易拉罐是否造假?倘若是,造假之物又何以横空出世,究竟是哪些人直接参与了造假?尽管二十年前人与事,其中人事波折世事变幻,只是厘清这些问题便已工程浩大,要找出假金罐产生因由就更不容易。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件让人瞠目结舌的假金罐事件,就此应该成为无头公案。
只有从当年真相中厘清假金罐发生缘由,只有除健力宝之外的力量成立第三方调查,还公众以真相,才能以此体育营销之痛,树立商业营销树立公信的样本,这里,或许才是商业营销立信及商业伦理的出口。
这么说,当然是希望从真相的解答中,获取商业公信如何迷失及回归的密码。而假金罐事件之所以发生,当然也有体育赞助风起云涌背后,赞助奖励以次充好、鱼龙混杂的因素。但从原健力宝“掌门人”李经纬及张海获刑,等商业事件中,我们或许也能看出假金罐事件发生的必然。
倘若造假事件最终调查属实,很明显,在众多商业赞助事件中,健力宝很可能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实质上说明了,一些企业在通过商业营销积累财富与声誉的同时,却并没有用应有的商业伦理,去积累自身的社会公信与企业道德。而这种利用造假手段为自己博得商业声誉的方式,对企业的价值伦理无疑形成了冲击,最终“劣币驱逐良币”,更多的企业也参与到这种造假中。
当年在体育营销上颇有口碑的健力宝,作为民营企业财富积累的先头部队,一开始就是财富经济的推动与试错者,而这决定了它的一些行为一直游离在合法与非法的灰色地带,这或是健力宝参与造假的直接缘由。由于权力对资源的控制,企业要么通过寻租挤出发展空间,要么突破法治底线寻求发展,这是健力宝数位掌门人触犯法律的根本原因。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突破商业伦理边界,利用市场漏洞,出动寻租,获取暴利,乃至公然造假便不足为奇。假金罐下纵然迷失的是企业市场公信,但在这背后,我们更该思考,企业如何在复杂的市场利益与权力博弈中,遵从财富伦理与市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