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求枪毙”的少年身后有没有麦田守望者

(2011-09-22 17:10:55)
标签:

杂谈

 
今年5月16日,16岁的少年阳阳到银行绑架了一名人质,称自己不要钱,要人质报警。随后在与警察交涉时阳阳称“你们用枪打死我吧!不打死我是不会放人的!”。9月20日,法院开庭审理此案。法庭上阳阳表示,活着没什么意义,自己寻死是希望使更多人关注未成年人心理。(9月21日)
“求求你,枪毙我”,这样的话语从一位16岁的少年口中说出,决绝一如子弹击穿胸膛。那种飞蛾赴火的求死之心,让疑问直抵少年内心那些不为人知的幽微暗角,宛如烛光冷照山壁——究竟是什么,让一位少年不惜以生命芳华的凋零,只为换来成人世界对未成年人心理的探寻?
人心是多么复杂难测的东西,即便是被无数教育学者研究了若干遍的未成年人心理问题,也很难说能找到什么确切的出口。比如,当事少年阳阳的父亲对孩子的偏僻行为乖张性格,只是感到不解甚至迷惑,因为“家人对阳阳的学习和生活都很关心”,“不知道是什么造成了孩子的心理阴影”;即便是后来沉迷网络变得叛逆,父亲也只是疑问“难道是我管教太严”?警方将阳阳“求枪毙”的行为,归结为一种叫“品行障碍”的心理疾病。而这些粗放表象的问题归类,显然无法解释一个少年何以用绑架他人求枪毙的生命冒险,换来学校、家庭、社会对自己内心的理解与认同。
不必说这样对生命的轻率源于生命教育的缺失,也不要以为少年“求枪毙”、“求理解”,只是属于个体教育失范的家常事。当成人社会的强大阴影,投射于心理发生急剧变化的少年群体,有一种改变总是难以遏制。比如在少年阳阳离家出走的过程中,有这样的细节让人五味杂陈——在火车站,他被一个女孩敲诈700元钱,心生愤恨又无处发泄,遂对在自助银行取钱的顾客下手;他身上没钱想去派出所寻求帮助,里面出来个女警察,看他一眼,却没管他,他很气愤,就打110进行谩骂,后因此事被警方训诫处理。
成人社会是少年群体的现实老师与生活镜像,成人社会的无序甚至溃败,都会对少年心灵产生最强烈的投射与影响。当成人世界的过错,被一些内心敏感的孩子捕捉,最终坏的结果却是由孩子承担。成年人就不仅是在用自己的粗暴改变着未成年人的心灵世界,更是在忽视未成年人作为个体独立的存在,他们也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权利。这时,对孩子的心灵甚至身体暴力,就容易被轻易忽略与原谅,最后孩子表现出令家庭和社会目瞪口呆的变化,才是最让人感到悲情之处。
几十年前,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一部《麦田里的守望者》,曾引发当时青少年的强烈共鸣。正在于它走进了一个愤怒、焦虑的16岁少年内心,打开了从家庭、教育、社会对少年行为影响的心灵钥匙。时至今日,我们依然需要叩问,我们的少年背后究竟有没有这样的麦田守望者——当孩子们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时,他的职责就是在悬崖边守望,使其免遭跌落悬崖的危险。这让人想到几天前发生的“小学生相约跳楼自杀”事件,同样是不惜放弃生命也要避开现实的孩子,当他们在成人世界的压力下脱离生活轨道时,究竟有没有这样的麦田守望者,让他们免于跌落悬崖?
 近百年前,鲁迅先生就曾感慨“如何做父亲”。社会发展至今,这样的话题依然不过时。面对未成年世界频发的极端心理事件,我们除了思索如何做家长,也许更多的人还需要思考,如何做教师,如何做医生,如何做公共行政者,如何做食品生产商,如何做好一个大人。回答好了这个问题,成人世界也许才能真正建立起一套投射于未成年人心理的良性文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