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假金缕玉衣背后的鉴宝灰色江湖

(2011-09-13 18:16:35)
标签:

杂谈

商人谢根荣骗贷案近日正在进行二审。法院查明,谢根荣凭借两件“玉衣”取得银行信任,不但为之前6.6亿的借贷作担保,又获得5000万元贷款及4.5亿元银行承兑汇票。实际上,玉衣系伪造而成,伪造文物后,谢根荣出钱请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等5位专家估价24亿元。(9月6日《京华时报》)

  请文物鉴定专家伪造金缕玉衣,之后又邀请5位文物界的泰斗级人物估出24亿天价,商人谢根荣的造假骗贷案背后,令人炫目的不止是他假冒购房人骗贷的手段,更在于为他的伪信用背书的,竟是几位文物界的泰山北斗级人士。这其中最让人咋舌之处则在于,号称24亿的“金缕玉衣”,竟是一个“隔着玻璃看了看”就鉴定完价值的产物。

  很显然,在所谓“文物”附加的经济利益面前,鉴定“大师”们的眼神迷离了。作为附着厚重文化、历史背景的物品,文物的经济价值恰恰在于其中蕴藉的时代文化气息。倘若脱离文化背景谈文物,不说这其中自然失去了古人专注雕琢赋予的微妙时代文化神韵,只是躺在拍卖、倒卖市场里叫价的物品,与其称为文物,倒不如叫作古玩,就像大多数普通商品一样,只具观赏、拍卖的经济价值,而文化基因丧尽。不幸的却是,如今的文物行业,很大程度正跌落在这样的灰色江湖里。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小有收藏鉴定行家直接卷入文物造假,大有地方政府展开的名人故乡抢夺战,所谓黄帝、炎帝、女娲等名头之上,假古董、假文物频出,“假作真时真亦假”,演的都是“搭文化台唱经济戏”的戏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文物鉴定界专家卷入骗贷案,拿了出场费便能“隔玻璃鉴宝”的行为便不足为奇。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样的做法在文物界可能早已是明规则,拿人钱财替人办事,在经济利益面前,文物鉴定及收藏行业的道德操守及职业精神,已然失去了公信之本。

  与文物鉴定的无序与公信失守相对比的则是,国内文物造假的高度专业化和组织化。此前就曾有媒体报道称,假文物诈骗的参与者更多是文物行业中人,他们懂行,很容易取得外行人信任。同时,文物造假生产的专业和流通之隐蔽更令人咋舌,甚至可以说,文物鉴定行业的水平远远落后于造假者。正是在文物造假专业化的产业链条,以及文物鉴定行业落后与无序的双重作用下,文物仿品大肆泛滥,令这个行业最终成为充满奇异故事,而监管却又几乎处于空白的灰色江湖。正是在此基础上,文物收藏鉴定专家帮助商人伪造金缕玉衣的故事,才会离谱上演。

  一个文化行业,本该遵从文化操守及职业底线,就算要从商业利益上考量,也应该服从起码的商业伦理,不造假、不混淆真假,这是起码的契约底线要求。作为文物鉴定业内人士,尤其是权威专业人士更不能为了多收个三两斗,就违背文物鉴定的科学原则和职业精神,否则对这个行业的公信损害将是致命的。

  倘若说这是对鉴定业内人士的个体要求,那么对整个文物鉴定和收藏行业而言,就更应修复鉴定水平乃至职业操守严重落后的弊病,这就不仅要求从科学鉴定等多个维度提升鉴定水准,更该从监管、自律等方面对自己有所要求。否则,伪造金缕玉衣的故事,就不仅是这个灰色江湖的隐秘传说,它更会走进人们的真实生活,用沉重的法律责任对这段文化失守故事提供注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