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税收成物价推手该如何救赎

(2011-06-29 20:18:34)
标签:

杂谈

 中国学者对比中美的物价发现,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的售价比国内同类商品便宜50%。学者认为中国的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等流转税导致物价居高不下,中国商品中所含的税比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高:是美国的4.17倍,是日本的3.76倍,是欧盟15国的2.33倍。(6月29日《中国青年报》)
 就在近几年,有一种被称之为中国人”人傻、钱多、速来”的典型场景被反复描述:在美国outlet,中国人的采购队伍往往蔚为壮观,出手阔绰,横扫各大品牌。一批批中国人从旅游大巴里出来,直接杀向Coach、GUCCI、LV等名牌店,买奢侈名牌就像买大白菜一样疯狂,往往到最后,一个中国人非得两手都拎满了包才出来……
 彼时正值全球金融危机,疯抢国外名牌的中国人,一时被奉为拯救全球经济的“救世祖”。一本畅销的《中国不高兴》,或正是彼时国人自豪于在全球危机中独善其身的真实写照。谁想此去经年,竟两个世界,“工资跑不过CPI”的现实遭遇,中美物价的实际对比,才终于让国人意识到,有资源的人跑到国外去购物消费,并非“钱多人傻”,而是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在货比三家之后所做出的最自然的经济选择——既然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售价比国内同类商品便宜50%,既然在国内看一场电影、喝一杯咖啡负担的费用,相当于美国居民负担费用的45倍和12倍左右,那么我们为何不选择到国外消费呢?
 在经济界一直有一种说法,国内当下面临的通胀压力,物价上涨以及居民购买力下降等困境,主要还是过往为了刺激经济投资,宏观的货币政策太过宽松,由于货币增发最终导致物价高企。这样的解释对普通大众来说,太宏观太深邃,老百姓只关心的是,今天的小菜涨了几毛,为何会涨,涨上去的又为何始终跌不下来。其实,在当下货币政策步步从紧,存款准备金率不断上调的情境下,物价却始终难以下行,政府就应该考虑到拉高CPI的其他推手,比如超高速增长的税收。

 说到税负,就曾有一种“中国税负痛苦指数全球第二”的说法,且不论这种说法是否真实,但从日常感知来看,这样的描述恐怕八九不离十。国内的税大多都是“价内税”,每一种消费品里究竟含了多少税负,消费者始终都是雾里看花、不明不白,基本生活消费里的各种税费,也始终像公路收费站一样,坚挺地等着。据说有一种技巧叫合理避税,甚至有人为了多拿点钱偷税漏税,可再牛逼的避税专家,也躲不过那些价内税,只要你还在消费,你就难逃“税网”。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政府财政统计年鉴(2007)》公布的2006年数据计算,倘若国家征税的总量均为1000元,作为价格构成要素之一、直接嵌入各种商品售价之中的税收数额分别为:中国700元,美国168元,日本186元,欧盟15国300元。
 作为消费品售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税负对物价的影响还不止于此。随着税收和财政收入的高速增长,财政支出和投资也势必继续膨胀,大量投资的增长又继续推动CPI上行,最终普通公众再次为高企的物价埋单。
 正如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韦森的所说,高税收导致的高物价背后,深层问题依然是国家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在刺激内需发展经济的当下,如果选择政府主导投资拉动经济的策略,那么税负的增加无可避免,这种增加又必然影响居民购买力,最终致使刺激内需成效不彰;如果通过减税藏富于民,购买力的增加则必然刺激内需,经济得以发展,物价由于减税得到控制。究竟是藏富于国还是藏富于民,需要做出服膺民意的选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