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只有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游。穿越2008,毒奶粉事件带给人们的心理阴霾尚未完全消散,有关国内乳业恶性竞争的黑幕却又大幕徐开。
近日,网络论坛及微博传出消息,称曾引起轩然大波的“圣元奶粉致儿童性早熟事件”,是奶业巨头蒙牛及其公关公司策划出来,以打击竞争对手。同时另一奶业巨头伊利公司也指控蒙牛对伊利旗下产品QQ星儿童奶、婴儿奶粉,进行有计划的舆论攻击。警方证实网上有关伊利“QQ星儿童奶”遭遇恶意攻击一事,经公安机关侦查,系一起有预谋的商业诽谤案。涉案的博思智奇公关公司昨天下午大门紧闭,工作人员称目前公司运转正常。(10月21日《新京报》)
一则恶性公关策划的消息,令国内乳业再起波澜,也再次为这个行业的公共信任和商业前景蒙上阴影。尽管涉事的两大乳业巨头先后针对此事发表严正声明,但各说各话的罗生门,却令事实真相依旧扑朔迷离。比如针对此事,蒙牛方面回应,被批捕的安勇是“蒙牛公司一名项目经理,他制造这一事件是其个人所为”,并声称“蒙牛支持配合警方依法查处”。而在对外声明中,则称“蒙牛集团近年来曾不止一次遭遇类似的诽谤、中伤”。
尽管从警方证实内容及这些声明中,我们无法判定此次恶性公关策划事件,究竟是企业行为还是个人所为,但这都不影响这样一个判断:在毒奶粉事件中遭遇信任危机的国内乳业市场,并未学会在食品安全的阵痛中,重塑自我的商业伦理和乳业安全价值,却反而深陷恶性竞争的暗流中,以公众最在意的乳业安全名义,不惜进行违法犯罪的商业攻击和营销交易。而这起恶性公关策划事件,也许只是国内乳业市场恶性竞争的冰山一角。
很显然,在这起乳业市场恶性竞争的事件中,无论谁是施害者,谁是受害者,都不会是最终的赢家。需明白,乳品行业的恶性竞争,已不仅是业内丑闻那么简单,自2008年那场席卷公共食品安全的毒奶粉风波之后,有关乳品安全的任何风吹草动,都足以让整个事由发酵成一起公共事件,这起发端于乳品安全的恶性商业竞争也不例外。而这样的恶性竞争事件,不仅对涉事乳品公司的商业信誉和公共信任,将造成难以挽回的严重伤害,对整个乳品行业的消费信心和商业伦理道德的信任,则更是一次沉重打击。
经历过毒奶粉事件的社会公众,对乳业市场的安全信心早已支离破碎,而在乳品安全事件依旧层出不穷,毒奶粉阴霾仍然阴魂不散之时,又要人们去渡过这乳业恶性竞争的暗河,这又让人情何以堪?很多乳品企业也许并没有意识到,这个行业的公共信任已是多么的脆弱--谁会去信任一个不具备起码的商业伦理和道德准绳的行业,谁又会去信任一个充满恶性竞争,连最起码的乳业安全信息,都可能存在欺诈的市场呢?
只有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当三聚氰胺的阴霾尚未完全消散,一条乳业恶性竞争的暗河再次横亘于前,这样的商业伦理缺失和道德缺位,让我们再次看到了隐藏其后的乳业安全隐忧。尽管商业伦理道德不彰之处,自有法律来接位,但面对早已脆弱不堪的公共信任,如何驱散乳业安全带给公众的阴霾,如何重塑我们的商业伦理和价值伦理,如何重建乳业市场乃至整个食品行业的公共信任,也许更是一个沉重的课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