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税为薪”的靴子如何落地
(2010-06-03 17:03:09)
标签:
杂谈 |
对普通公众来说,工资增还是不增,增多还是增少,除了聊作茶余饭后的谈资,似乎再难有其他作为。此前,有关工资协商制度的拟定出台,曾带给普通员工坐上谈判席就工资增长问题,与企业主公平谈判的希望。但除了本身受囿于体制,普通员工难以博得公平谈判的话语权外,另一个疑问也同样被抛出:在税负已然成为企业较重负担的情境下,本来利润相对较薄的企业,又如何能承受提升企业员工工资之重?
或正是基于对此的调研,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 5月31日透露,全国人大财经委调研组就国民收入分配问题进行调研,调研的结论之一是,认为应该对充分竞争行业的企业降低税负,让出空间,使这些企业提高劳动力价格。(6月2日新华社)
比如,有人就提出,企业主不是《道德情操论》的粉丝,即使在降低税负,利润相对增长的情况下,企业主也很难有主动增长员工工资的动力。毕竟,一块既定的经济蛋糕摆在那里,劳资关系此消彼长,怎么分蛋糕的问题都是针尖对麦芒的博弈,利益攸关,老板又凭什么会主动给员工加工资呢?关于这一点,一组数据或能作为例证:从1978年到2005年,与劳动报酬比重的持续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资本报酬占GDP的比重上升了20个百分点。
一边是资本若干倍的增长,一边却是企业普通员工怎么也跑不过GDP乃至资本增长速度的工资报酬,这些数据其实早就说明了,仅试图通过降低企业税负从而变相提升企业利润的方式来提升员工工资,恐非工资增长的根本之举。这可能并非仅是资本方是否愿意主动提升工资的问题,更毋庸讳言的一点是,国内大量企业依靠人口红利的经济增长模式,或许才是其中的死结。倘若这种过于依赖低劳动力成本,实现利润增长的经济增长模式不能改变,仅靠政府单方面地对企业减税,抑或寄望以工资协商博弈就能解决企业员工工资增长的问题,恐怕不是容易的事。
在国民劳动收入分配的博弈中,需要国家通过税收让利、社会保障来为民兜底,这其中,除了为企业减轻税负“化税为薪”,如何让企业真正让利于普通员工,如何让普通劳动者能够真正得到收入分配的实惠“落袋为安”,恐怕更考验着施政者的智慧。这其中,即将推行的工资协商制度,或能为普通员工争取一定的博弈话语权。但倘若人口红利的经济增长模式不能得到根本改变,倘若政府不能通过多种形式的减税方式(比如对纳税人直接减税)还利于民,在让社会经济全面走向市场化的同时,打破垄断制度藩篱,收入分配的公平实现,恐才能在各方话语充分博弈后见真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