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入学年龄一刀切岂非教育简单思维作祟

(2009-12-07 23:26:47)
标签:

杂谈

 

教育,历来都是让中国父母揪心的问题。“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也是家长们的教育信条。倒不是中国父母天生就比外国父母更注重孩子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倒逼下,在有限的教育资源前,学会争夺那支起跑的接力大棒,显然对孩子今后的人生路途尤为重要。也因此,针对家长们普遍反映的幼儿入学年龄限制问题,教育部日前就在网上回复:学校在优先保障年满6周岁的儿童入学的前提下,可考虑接收将满6周岁的儿童入学。
这一度被媒体解读为“教育部考虑接收将满6周岁儿童入小学”的新政,甚至引发家长们奔走相告。只是,除了那句模棱两可的婉转答复,人们也实在难从相关答复中找到,教育部落实这一“最新政策”的蛛丝马迹。果不其然,未及一日,教育部网站就撤下了该条回复——据有关人士分析,未满6周岁就入学涉嫌违反《义务教育法》——而尚未有相关新政出台的教育部,贸然发布这样的回复则显然不妥。
尽管在是否接收非适龄儿童入学上,教育部的态度有些暧昧不清。但其激发的舆论热情却依旧不减,从高达八成的网友都支持“接收未满6周岁儿童入学”可以看出,更多的人关注到了一刀切的年龄硬杠问题——倘若只有在8月31日前满6岁的孩子才能入学,而只差几月甚至几天满6岁的孩子,岂不是要遭遇被迫“复读”的巨大不公,这样的制度会否太死板?基于此,有人还借鉴了一下所谓的外国经验,想出了一个弹性年龄段的入学时间,比如差半年满6岁的孩子均可入学。但这实际上却又陷入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窠臼——差几个月或几天满5岁半的孩子倘若不能入学,会否觉得这也是一种不公呢?
其实,教育部门之所以在入学年龄上切下如此刚性的切口,归根结底还是当下的教育资源问题。在有限的教育资源面前,无数渴求优质教育的家长挤破了头都想获得更优的教育;而在教育资源非常有限的情境下,教育部门又必须先保障适龄儿童入学,然后才能谈非适龄孩子的入学问题,这是界定是否入学的最简单方法。同理,教育部门也不敢贸然开出一条松绑年龄的口子,类似高考加分、校长推荐制等多元化教育制度创新,所引发的质疑权力寻租的舆论热潮,也一再告诫他们,原地不动或许往往比开口求变更为简单可靠。
只是,以年龄作为是否入学的标准,对教育本身是否真的合适呢?就像一位教育学者所说,不是说孩子超过了6岁就一定适合上学,而不满6岁的孩子就一定不适合读书。这实际上正契合了当下家长们从年龄上抢占“起跑线”的心理诉求。当然,这位教育学者实际想表述的,更是一个科学考量的教育准入问题,只有多元系统化的框架考评体系,也许才是教育准入所真正需要的。遗憾的是,在实际操作中,这种需要系统化考量的入学资格,往往只是进行了简化处理,年龄这条硬杠或许就是教育部门评判入学资格的简单化选择。
从这个角度来说,是否松绑年龄其实并不是教育的本质问题。关键在于,在有限的教育资源面前,我们如何设计一套科学的评判体系,界定是否入学的标准;我们如何在确保多元化的教育创新机制下,搭建一个多维的监督框架,保证教育的公平,防止寻租之手肆意掠夺有限的教育资源。倘若不能在教育体制内,通过多元思维制定一些全方位的框架评判体系,单纯依靠简单单向思维制定的硬杠教育制度,恐怕只能让“是否松绑孩子入学年龄”永远成为无解的命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