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什么引发了公交安全焦虑
(2009-06-09 21:32:06)
标签:
杂谈 |
如果说目前公众普遍存在的公交焦虑,来自于以讹传讹的情绪感染,甚至,我们把公交车上突然的高声尖叫,也划入不道德的范畴。那我们想问的是,为何一个人的焦虑会引发一群人的恐慌,一个人的尖叫会导致一车人的争相跳车呢?从心理角度来说,当一个人的情绪足以影响一群人时,引发这种情绪的土壤就有着某种共生性。放在成都公交惨剧的语境下,则可理解为,引爆所有人激烈情绪的就是对公交安全的严重焦虑。
说实话,惨剧之后,包括我在内的不少人,都对坐公交有了莫名的恐惧感——上车定会本能地扫视一周,并对那些“神秘”包裹敬而远之;尽量选择靠窗位置,方便随时跳窗;甚至还思度着,买一把铁锤揣在身上。这些我思虑多次的想法也得到印证,人们在网络上讨论着随时可能降临的“逃生游戏”,而这些无力的戏谑,则让我们在焦虑中集体迷失。
诚然,悲剧之后,政府也出台了增加逃生锤,改造空调车窗等举措。但它的误区却在于,认为安全锤、安全窗就能给公众带来安全感。这就如同认为在枕边放一把斧头防盗贼,就能给人安全感一样可笑。事实上,危险没有消除,内心的阴影也就永远无法祛除。放在公交这件事上,我们更多需要叩问,为何上下班高峰公交过度拥挤,车辆配置不足导致经常性超载、司机为抢业务相互飙车,公交危险品检查常沦为走过场抑或根本没有,这些常规的安全隐患为何迟迟得不到根本祛除?为何有关公交紧急逃生提示,公众紧急避险教育,这些应尽的公共常识又经常处于缺失状态?
无独有偶,广州、武汉等地近日又相继发生了公交自燃事故,不少乘客逃生时因踩踏受伤。这些重复的惨剧不断警示着,如果没有真正解决上述问题,如果没有全方位的公交安全改进,增添的安全锤、改变的玻璃窗,都不过是应急式的硬件升级,而这,又怎能缓释我们郁积已久的安全焦虑呢?
前一篇:《新闻联播》怎样实现亲民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