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兰芳——京剧艺术的泰斗,记得林兆华老师曾经说过,戏剧界有斯坦尼斯拉夫司机(笑),有布莱希特,当然还有梅兰芳梅先生的表演体系。京戏舞台上真的可以做到完完全全的无实物,这是多么强的信念感呀,多么彪悍的形式主义呀。正所谓:见没有是山,见没有是水。天翻地覆斗转星移,皆在方寸舞台之间。又想起刘宝瑞先生的单口相声《兵发云南》(请原谅老余的跳跃性思维模式),可不是嘛,舞台上四个打旗的一吆喝,一巡场。一段锣鼓点,得,云南到了。搁影视剧里面就费死劲了,就说假假的也好歹要找个景,或者搭个景,或者用电脑动画来对付一下。呵呵,又说废话了,总之,梅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大师。嗯,且看当年拍《霸王别姬》拍的俺看的很不痛快,不痛快到心里难受,不痛快到好喜欢这部电影,不痛快到完全不能相信他拍出了《无极》的陈凯歌大师怎么把梅大师的故事搬上银幕。
于是乎,12月4号晚,把自己洗干净之后,顶着北京第一股寒流,穿过拥堵的北京街道,俺来到华星国际影城第一时间观赏陈凯歌导演的最新作品。对不起,俺迟到了10分钟~~~晚高峰,拥堵路段,在加上停车停了十分钟,
|>_<。so……怎样?总之老余终于踏踏实实的把屁股放在了椅子上,开始欣赏了。
因为迟到吧,我傻乎乎的看着银幕上扮相俊美的梅兰芳问V,哪么?这是黎明老师吗?完全不像他?难道整容了?哦,原来是少年梅兰芳,哇,吴刚老爷出场,嘿嘿。不错,这个吴老爷自称的旧时代梨园经纪人费二爷确实有点意思。轻快的碎步,谨小慎微的察言观色,咱家吴老爷这个角色虽然小但仍然很是有彩。哟哟哟,钱波老爷也出场了,没名,一个旧社会狗仔队队长,呵呵,好了,不说废话,安安静静看完再说。
大概两个半小时吧,这部电影终于结束了。我心满意足的打着饱嗝(暗自携带麦当劳入场,嘿嘿)回到了车里,开始了回家的路程,反正也没事,那就整理一下思绪好了。
确实是大制作呀,赞叹一下每个场景的精雕细琢,每个小角色到位的表演。鄙视一下北洗的技术,一如既往的不靠谱,但仍然是中国第一,唉。
主要演员的选择上,我最喜欢的是王学圻老师扮演的十三燕,京剧名伶,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乃至每一句台词的停顿都恰到好处(听说王老师在俺们朋友{梅兰芳的戏曲导演}辅导下踏踏实实的学了半年京戏,所以下了功夫就是不一样)。喜欢看他嚣张的擦拭黄马褂的玻璃柜子和愤怒的要押出黄马褂和翡翠帽坠两场戏,人物心态把握的相当准确,无比细致。
第二喜欢的是章子怡,以前看她的戏没想哪么多,五官端正,福源深厚罢了。可是这次认真的看了才发现,真的是气质不凡,很喜欢她眼波流动中的小感觉,而且她扮演的女老生孟小冬也确实让观众可以了解为啥梅先生会几欲出轨。哪么,我认为章子怡一定还能在表演上更上一层楼。嘿嘿,搞得好像我说了就算,搞得好像人家现在不在楼上似的。我这个楼下的瞎吆喝什么劲呀。
想来想去发现我偏偏就想不起来黎明扮演的梅兰芳,没啥亮点,没啥惊喜。不过就是套上另外一身衣服的黎明,和《甜蜜蜜》有差别吗?有,就是说话声音稍微轻柔了一点,眼神稍微飘忽了一点,脸好像胖了点,穿没穿平角游泳裤不知道(嘿嘿)。这怎么能让我相信呢。梅先生是男旦里面的泰斗呀。无语至极。最最恐怖的是亲眼看见黎明和章子怡唱《梅龙镇=游龙戏凤》(便服唱的,没法用替身了),天呐,那身段勉强演老生算了,小生都不让演,打旗都怕他腿上没劲。映照前面说孟小冬的话,我完全不明白为啥孟小冬会这么喜欢梅兰芳了,更说不过去的是邱三哥(孙红雷)为了他不要工作不要老娘,一辈子都陪着他,完全说不过去了。刻薄的话说了一堆。回头想想,也许是当年的《霸王别姬》,当年的张国荣已经深深的刻在了我心里。自从得知陈导演要拍梅兰芳的时候,我一直帮忙想谁能演(又瞎起哄了,嘿嘿),可是想来想去都觉得不合适,全因为心里已经有个已经香消玉殒的哥哥吧(请原谅我这样用词,我认为作为男人,他端的是当的起这个词的,也只有他当得起。)
好了说说影片本身吧,不失水准,对得起观众,但还是无法超越《霸王别姬》,前半部精彩,后半部略显拖沓。够言简意赅了吧。呵呵。不过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陈导演可以说是驾轻就熟,整体驾驭的非常好(对照怹tan3老人家当年在好莱坞的玩意,和那个搞不清楚时代的无极)。后半部的拖沓不是拍摄的问题,是编剧上的拖沓以及后期剪辑上的取舍造成的,不过也和导演有关。一家之言一家之言。
来,总结一下,看完梅兰芳的感受是……希望看到章子怡演个《孟小冬》,偶尔出现梅兰芳即可。嘿嘿,完毕。
非专业影评,请用非专业眼光阅读之。谢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