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达岭长城北侧(小张家口)八代长城遗迹及传说
(2020-10-02 22:03:46)
标签:
长城记忆 |
根据史料记载,它曾经是明朝以前北出塞外、南进京城的重要通道,曾长期屯兵于此。是元上都(今北京)至元大都(今内蒙多伦)4条重要交通线之一,故称御路。村落内至今还尚有一条青石古巷保存完好,古道痕迹依稀可辨。
翻阅历代史志资料,小张家口已经有近千年历史,曾经是历代长城的重要关隘,所谓“一夫守关千军莫过者”。历史上一直都与塞北重镇张家口市同名同姓,新中国成立初期,延庆县划归张家口地区管辖,为了区分才更名为“小张家口”。
小张家口村是目前京郊保存相当完整的古民居群。穿村而过的土长城将小张家口民居分为南、北两部分,老百姓习惯称之为“里口、外口”,南半部也就是里口,民居主要采用青石和长城砖石建成,石墙石路、影壁花墙、门楼院落,既有南方小镇的细腻风韵,又有北方民居高墙大院的雄伟,建筑风格有明显的古代长城工匠遗留痕迹。小巷幽深、石墙高耸、青石铺路,古老的石磨房、豆腐坊、水井、水渠、石刻、饮马槽、影壁、地窖、石夯、石盆、石缸、石桌、石凳等随处可见,游人漫步青石小巷依稀可以体会到千百年前古人生活气息。静卧于墙角、草丛中的石碾,静静守护着这一方古老的静谧。
宁静和谐,纯朴自然,远古风韵、筑成御边,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秀丽的自然景色,赋予了小张家口质朴、恬静、儒雅与深邃之美。仿佛是一首首流淌着的古老山谣,一个个凝聚的音符,一段段不朽的诗篇。
八代古长城遗迹
根据文物部门鉴定,小张家口地区是长城历代修筑的汇集点,多个朝代的长城都途经此地,目前发现的就有燕、秦、汉、晋、北齐、北周、隋和明代八代土、石、砖、劈山四种类型古长城遗迹。最令人瞩目的是劈山长城(斩山筑成),它既不用砖、不用石也不用土,而是将山劈开形成城墙。是北京境内最丰富的古长城遗迹区,堪称“长城大观园”,是长城历史教育的活教材。《北齐书斛律宪传》曾有这样的记载:“自库堆戍东据于海,随山弯曲两千余里,期间二百里中凡有险要或斩山筑城,或断谷起障,并另立戍逻五十余所”。据专家考证,“斩山筑城,断谷起障”这种独特的修筑长城的方式在万里长城上实属罕见。
小张家口村里尚有字迹清晰可见的明万历石碑两块,碑文记述了万历元年(1573年)修建边墙官员的姓名、具体内容,说明在万历元年这些官员曾到此检查过地方工事。石碑的发现,充分证明了小张家口地区明长城的存在,毫无争议。
明代为了加强内长城的防护功能,修筑了边垣(俗称土长城),南路边垣在延庆境内长80公里,沿线有城堡4座,关隘8座(四海冶、海子口、十八道梁、柳沟、小张家口、岔道、八达岭、石峡峪口),墩台14座,烽火台12座。南路边垣部分为黄土夯筑,宽处可达3-4米,高4-10米之间,十分坚固,凡城堡、关隘、均有城砖包砌,也有依山断崖削壁为墙者。边垣虽属外线长城,但在历史上起到拱卫京师、守护陵寝、保境安民的重要作用
1987年曾朝明、顾巍撰写的《北京地区长城航空遥感调查》一文中这样描述:北京地区北线长城的小张家口——西红山——三司一带,地形比较平坦,在长城主墙北侧,从遥感图像上清晰可见三、四条与主墙平行分布的边墙,这些边墙平行延伸,在山坡上可以连续追踪到(图九)。其中距长城主墙最近的一条,与主墙相距约50米,其余间距大致在20米左右。初步分析认为,这种边墙可能是为了加强主墙防御能力而增设的墙外障墙。文中提到的主墙就是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修筑的南路边垣,而边垣北侧与之平行的土边墙,应是明朝以前长城遗迹。
作为我国古代遗留下来的一项浩大军事防御工程,长城的修筑始于战国,当时,秦、燕、赵等诸侯国为防御北方匈奴及东胡等少数民族的侵扰,曾各自在自己管辖的边境筑起高大土墙,这是历史上最早的长城,《史记.匈奴列传》云:“燕昭王十七年(公元前295年)燕亦筑长城,自造阳(今河北康宝县与内蒙古太仆寺旗)至襄平(今辽宁辽阳县),置上谷(今怀来大古城)、渔阳(今怀柔梨园庄)、右北平(今天津蓟县)、辽西(今辽宁义县)、辽东郡(辽宁辽阳)以拒胡。”燕筑长城从造阳起,经延庆西南部(小张家口地区)军都山麓蜿蜒至辽东。秦统一六国后(公元前221年),又将秦、赵、燕三国长城连起来,修筑了西起临洮(甘肃岷县)东至辽东碣石的长达1万公里的万里长城。清光绪《延庆州志》记载:“古长城在州南二十余里,即燕塞。燕昭王用秦开谋置上谷塞。自上谷以北至辽西,秦始皇因其旧址而大筑之。至今,岔道以北迤逦而永宁一带遗址犹存。” 后注(战国时期延庆属于燕国上谷郡管辖)、州志记载的州南20里燕塞,就是八达岭北3公里小张家口地区的长城遗址。根据史料记载,小张家口地区确实存在燕、秦长城。
燕长城大致走向为:怀来县陈家堡--延庆县石峡--清水顶--营城子--岔道--小张家口--柳沟--刘斌堡--暴雨顶--白河堡--北出县境。
秦长城大致走向为:怀来羊儿岭入延庆境内--里炮--营城子--岔道--在与小张家口内的燕长城衔接。
汉武帝刘彻命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三次远征,攘匈奴于漠北,建起西自敦煌,东至辽东11500里长城,除东西两端不在秦长城线上外,中间均使用了秦长城,汉长城多为土夯。
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四年(公元283年)“鲜卑侵扰北平(晋改右北平郡置,治徐无,在今河北遵化县东)以唐彬为使持节,监幽州诸军事,领护乌丸校尉、右将军。彬既至镇(今北京),训卒利兵,广农重稼,震威耀武,宣喻国命,示以恩信。于是鲜卑二部大莫廆(即慕容删)、擿何等并遣子入贡……遂开拓旧境,却地千里,复秦长城塞,自温城及于碣石,绵亘山谷且三千里,分军屯守,烽堠相望。由是边境获安,无犬吠之警,自汉、魏征战莫之比焉。鲜卑诸种畏惧,遂杀大莫廆。彬欲讨之,恐列上俟报,虏必逃散,乃发幽、冀车牛。参军徐祗密奏之,诏遣御史槛车征彬付廷尉,以事直见释。” 晋长城是防御鲜卑的,大多也是用土夯筑的长城。
北齐、北周、隋三代长城都是为防御突厥而建,2001年6月延庆文物管理所在调查八达岭长城时发现了一段边墙遗址,该遗址自羊头山(小张家口村西南方向)向东至二道河,断续起伏,约几十里,其走向与《延庆州志》记载大致相符,大都是由干石碴儿堆叠的边墙,在小张家口村南1.5公里左右。
站在小张家口西南最高峰仙桃山,向南可以俯瞰八达岭明长城的雄浑与壮观,向北可以欣赏土、石、砖、劈山四种类型古长城的独特风格魅力。
八达岭长城北侧小张家口附近长城遗迹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长城天然博物馆。
传说《小张家口村南为啥没修内长城》
自石佛寺村东,一直到大庄科的龙泉峪,也就是小张家口村南一带,高山峻岭连绵不断。这段几十里的山岭本该有边墙的,却不知为啥没有修。
为什么这里不修边墙呢?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
说是燕王朱棣夺了侄子建文皇帝的宝座后,总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他思来想去,决定迁都,回到自己当过燕王的北京。他把自己的想法一说,立即遭到群臣反对。朱棣只好把这个想法暂时搁下,暗地里派大臣到北京附近勘察山水,想扩建北京城,同时选一处风水宝地做陵址。
这位大臣,就是礼部尚书赵羾。赵羾领旨后,立即在全国范围内挑选善于看风水、明地理的人,星夜兼程赶往北京。
不久,正宫娘娘徐皇后死了。徐娘娘是开国大臣武宁王徐达的女儿,为朱棣生了二男四女。大臣们纷纷上书要求厚葬徐皇后。可而朱棣对此却不怎么热心。他说:朕不是不葬,但徐皇后不能葬于南京,待我选好陵址,再行商议。大臣们一听,都不再言语了。大家知道,迁都是早晚的事儿。
再说赵羾等人到了北京城,把扩城的事宜安排停当之后,就把精力全都放在选陵上。他们踏遍了山山水水,终于看中了昌平东北边的黄土山。这天,太监呈上赵羾的奏疏;朱棣一看,万分欢喜。原来,奏疏上说,他们已经找到了适合建筑皇家陵寝的风水宝地。于是,朱棣下旨,要亲自视察。
一个月后,朱棣驾临黄土山。他看过地形后,很是满意。这时,赵羾跪下说道:“皇家陵寝,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一般都要在外围修筑墙墩,保证陵寝不被破坏。但是此地,由于风水气场的关系,不便筑高墙;否则就会破坏风水,不利于江山社稷。”
朱棣闻听,脸色略显阴沉,问赵羾:“那该怎么办啊!”赵羾一听朱棣的语气,吓得不敢抬头,回答说:“臣已
想好办法,就是要让内外守备多植树木;这样,一则可以保护风水不被破坏,二则可以阻止蒙古马队冲击。”
朱棣向四周看看,只见山峦叠嶂,绵延万里,心想,真是陵寝安置的绝佳之地啊!又转身问赵羾:“前面群山叫什么名字?”
赵羾回答说:“眼前的这条北山龙脉,是太行山余脉,叫燕山。”
朱棣又手指脚下,问:“此山叫什么名字?”
赵羾说:“此山名叫黄土山,也属燕山山脉。”
朱棣一听,十分泄气:“这么好的地方,咋叫这么土的名字,改了吧!”
赵羾忙叩头说:“请圣上赐名!”
朱棣想了想,说:“就叫万寿山吧!”
赵羾连连称好,又问:“听说陛下要修复八达岭一线的燕秦长城,果有此事吗?”
朱棣说:“是啊,元军败逃,其残兵败将终究是祸患。唯有重建关隘,置以重兵,方能保边塞无事。尤其陵寝背后的这一线山岭,务必要修筑长城,既保护北京,又拱卫皇陵。”
赵羾说:“皇上,臣冒死进谏,此事万万不可!陵寝背靠之山,实为陵寝祖山之顶。陵寝所在,神灵所栖,不得惊扰。重建边墙乃为兵事,实属凶兆;在陵寝之顶兴工动土筑墙墩,定会招致祸端,有伤国运。”
朱棣一听,大惊失色,忙问:“若要陵寝安泰,大明江山永固,该当如何?’
赵羾说:“办法只有一个,就是祖山一带多植树木,不修长城。如一定要修,必须在此山后面。”
朱棣连连点头。
不久,明成祖朱棣下令,八达岭一线的长城边墙,西止于川草花顶(石佛寺)之东,隔过天寿山一段,再从龙泉峪向东直达山海关。
这样,就形成了今天石佛寺与龙泉峪之间没有内长城的状况。(搜集整理:张 义)
长城砖窑遗址
小张家口长城砖窑遗址分布于小张家口村土长城两侧,目前共发现28处古砖窑遗址,其中5座保存较为完好,主要集中于5个区域。
窑区一:位于小张家口村东300米的断崖附近,发现砖窑4座,其中一座背靠土长城,与其他窑址隔一道沟,附近原有一座敌台。
窑区二:位于该村正北断崖下,目前目前发现窑址8座。
窑区三:位于村西350米处的土路两侧崖壁附近,发现窑址7座。
窑区四:位于村西1300米处的西营城南侧,发现残窑址4座。
窑区五:位于村西1500处的小山岗上,发现砖窑遗址5座,其中2座圆形窑址基本完好。
在发现的窑址中,大多呈马蹄形,直径一般3-4米,比如五区中的一座,整体呈圆形,直径3.3米,残高2.2米,窑门高1米,宽0.75米,窑壁厚0.2-0.4米,窑底尚存部分残砖,窑门、烟道保存较好,很具有代表性。这些砖窑遗址大部分虽已废弃,但轮廓尚存,比现在的砖窑较小,还有残破的长城砖留存,是古代烧制长城砖的窑址。
烧制长城砖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土、水、柴,八达岭长城附加近多是山岩,目前找不到一处烧砖的痕迹。小张家口在八达岭长城北侧,直线距离五公里左右,这里黄土粘性好,最深的地方有几十丈,烧出砖耐性强异常坚固,周围林木茂盛,清水河常年不断,可以大量烧制城砖。据专家考证,小张家口的砖窑就是明代修建八达岭长城烧制城砖的地方。
小张家口长城砖窑的传说《万年砖》
秦始皇想把长城修得坚固无比,下令必须用石头垒。
长城垒了半截儿,好石头都用完了,剩下点不成材的没法使;眼看要停工,监工官只好飞马报急。秦始皇接信后,赶紧和大臣商议。
一个大臣说:“万岁,石头不够,能用别的顶替吗?”
大臣说:“万岁,据臣所知,上谷郡小张家口有个侯窑匠,他能烧出一种灰色的砖,和石头一般结实,说是一万五千年都不裂不坏,叫“万年砖”。
秦始皇想了想,说:“嗯,孤家是万岁,能活一万年。这万年砖比我还能熬日子,可用。来人!抓这个侯窑匠,火速烧砖修边!”秦始皇问:”用啥?”
那个侯窑匠抓来了。他恨死秦始皇,原打算就是死也不给他烧砖;后来,见民夫整天累死累活地背石条,他就又改了主意。侯窑匠向监工要了些人,就开始动手烧砖了。以前,他烧砖用石头粉,要在窑里烧一百天才行。这回,他用黄土拌石灰作坯子,烧个七八天就出窑,然后往砖上浇冷水,让砖变成灰色。监工见砖烧出来了,抄起一块掂了掂问道:“这是万年砖吗?为啥这么轻?”侯窑匠说:“大人,轻不见得不是好货,窝头比石头轻,可窝头就是比石头顶饿!俺烧这砖,是祖上传的绝招,它能保十万年不坏!这是大王修边,要在别处呀,俺还不露哩!”一席话,说得监工眉开眼笑,马上命令民夫背砖修边。
这砖又大又轻,背着上山省劲,垒起墙来利索,没过多久,长城就修好了。
由于侯窑匠烧砖时,材料、火候、功力都减了几成儿,所以,秦始皇死后不久,长城就出现了裂缝。后来,历经风吹日晒,长城就有好多地方大截大截地倒塌了。现在能看到的那些完好的长城,都是以后各朝代修补的。
至今,人们一提到这个故事,都为侯窑匠那手烧“万年砖”的绝招没有流传下来感到惋惜。(搜集整理:王昆山孟庆华)
关隘和营城
小张家口三道古长城中,土长城(明代南路边垣)从村中穿过,中间设有关隘,在今村大队部南100米左右,筑有高约20米的敌楼(毁于文革时期)。关隘和敌楼均用城砖包砌,异常坚固,朝廷派兵驻守。关隘两侧,各设营城一座,村东的营城就在村庄东侧高坡上,占地15亩,西墙长90米,北墙长110米,南墙长80米,东墙长120米,营内设有营房、马厩可屯兵数百人,虽时代久远,风化雨浊,依稀可辨当时的建制。
烽火台遗址
延庆文物部门经过调查统计,发现小张家口地区目前现存烽火台9座,属明长城和早期长城遗址。14号烽火台位于小张家口东北方向1800米;15号烽火台位于村东北700米;16号、17号烽火台位于村正北230米;18号、19号烽火台位于村南38米;20号烽火台位于村西850米;21号烽火台位于村西1320米;22号烽火台位于村西1830米。烽火台主要建在长城以外的山巅,是古时的通讯设施,用燃放烟火来报告敌情,烽火台主要是就地取碎石块黄土垒的墩台。如遇敌情,白天燃烟为“燧”,夜间点火叫做“烽”,故又称烽燧或烟墩。史书对烽火台描述:“烽燧于高山四望险绝处置,天山亦于平地高遍处置。下筑军马墙:,台高五丈,下阔三丈,上阔一丈”。一烽六人,五人烽子递子递知更刻,观望动静。一人烽知文书符牒传递。墩台设有五名军士戍守。
烽火台的历史,比长城还古老,“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褒娰一笑失天下”的故事广为流传。
凤凰台遗址
村西北高200米的寨坡就是史书记载的凤凰台遗址,站在寨坡之上向北可以举目几十里,是延庆历史上著名的八大寨之一。
山顶为一平台,建有泰山庙一座,泰山庙(或称东岳庙),多是为祭祀东岳大帝黄飞虎(泰山神)而营建的。在民间,泰山庙供奉的神灵较杂,以至佛道儒及民间杂神都供奉于一座庙中。
庙内供有三尊石雕神像,挂有1米高铁钟一个(已无存)。站在泰山庙遗址,可北望妫川大地。传说,寨坡又叫九龙头,因为从寨坡向下看,有九条山棱,恰似九条巨龙,是个出皇帝的地方。为此,明成祖派刘伯温在延庆北山修了八大寺、南山修了八大寨,破了“出皇帝”的风水。
有关寨坡的传说《刘伯温破风水》:
当年,刘伯温要为朱元璋选块风水宝地,给大明朝作都城。找来找去,最后来到妫川。他登八达岭向北一望,不禁惊呆了。
原来,这里正是虎踞龙盘之地。往北看,群山连绵,气势磅礴;往南看,山舞银蛇,浑然一体。更可喜的是延庆北山一带,自西向东似九龙吞兽,威武雄壮。此九龙乃北山的九条山谷:碟子沟、小老沟、大老沟、寺沟、胡芦沟、李家沟、王家沟、西窑沟、镢子沟,呈九龙之像。沟里溪水长鸣,冬不结冰。沟里还有黄龙潭、白龙潭、黑龙潭、青龙潭、黄龙潭、老龙潭。延庆盆地,还有一条银龙,就是妫河,东西舞动正待腾飞。真是个建都的好地方!
惊叹之余,刘伯温又有点惋惜:妫川盆地,东西长有余,南北宽不足;再者,这里常受北方游牧民族侵袭,不宜做都城。不过,根据风水,这里早晚要出皇上。刘伯温苦思冥想,要么借走这里的“风水”;要么,把“风水”镇住。他最终决定将这里的“风水”镇住。
于是,刘伯温派人在妫川北山修建了八大寺院:龙成寺、白塔寺、大佛寺、新音寺、车倌寺、应梦寺、黄柏寺、金刚寺,寺寺住僧,香火不断;又在南山修建了八大寨:南寨、北寨、东寨等等,寨寨住人,晨钟暮鼓,罄声悠扬。
刘伯温还在那条银龙(妫河)脖颈处(小张家口村外寨坡),建起一座泰山庙,压着银龙抬不起头;龙身上修几座桥,让千人踩、万人踏,永世不得翻身。
这样,妫川“出皇上”的好风水被破了。
后来,刘伯温就把明朝的首都定在了现在的北京。(搜集整理:贺德起)
石刻
小张家口村现存两块明万历年间的石碑,其中一块为“分修长城题名碑”,保存得相当完整。该碑为立式,圆首,汉白玉石质,通高1.13米,宽0.52米,厚0.14米;碑阳首额楷书阴刻“万历元年秋季建立”八个字。碑文记述了明万历元年(1573年)主持修建长城官员的姓名。包括:钦差总督宣大山西军务兼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山西蒲州王崇古,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湖广嘉鱼方逢时,钦差巡抚宣府等处地方、赞理军务右副都御史浙江山阴吴兑……以及提调宣府南山参将署都指挥佥事、陕西榆林孙朝梁,中军怀安卫千户张维城,宣府前卫指挥王佑,把总怀来卫镇抚刘思等多人。此碑,至今仍保存在村民王贵根家。凡来此访古览胜的人,无不寻街走巷找到王家,然后对着碑碣瞻仰、慨叹一番。另一户村民家,存有一块上书“大清”字样的石碑残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