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两遍,两个版本。喜欢李安,喜欢他男人般的温存细腻与深刻。从他拍<<喜宴>>开始,总能找到自己心灵的共鸣。亦舒语言的简炼思想的睿智正是我那个年纪所喜欢之一;后来的<<卧虎藏龙>>,给排斥武侠片的我也找到了侠义中的美,再后来的<<断臂山>>,纵使是不被人祝福的同性恋,也同样让人感受到人性的真爱,那动人的音乐与唯美的画面至今都在记忆里向往着,向往着去到他们放羊的山上享受那样的宁静与美好。
而这一部<<色戒>>,看了却让人感觉心里堵得慌。回到现实中来,更庆幸自己没有生在那样的时代。跑去书城看完了张爱玲的原著,感觉李安只是借用了原著的壳而已,看似忠实于原著,其实他们所要表现的主题是那么的截然不同。毕竟成长的时代、性别乃至处世态度都不一样。我更认同李安导演拍出来的味道。张爱玲更多的还是脱离当时的现实沉迷于自己内心情感的宣泄。她对人世基本是灰心的。而李安的<<色戒>>则站得更高,入得更深了。他总是想把爱带回到混乱荒凉的人世。可是呢,在那样的时代大背景下,人最逃不过的其实是就是当下。如果不是在那样的时间背景下,易先生就不一定会是被人骂的汉奸而有可能成为一代商界精英,而王佳芝也可能是一女中强者。
色,也是可以理解为时代的一种背景色彩,是抺不去的;抺不去的东西我们都得背负,所以我庆幸自己是活在这样的色彩里面。
戒,被骂汉奸,被骂卖国,起码还是一个人,只要是人,就有人的情感,就有人性的本质,就有是人都戒不了的本性。这本性是爱也好,是性也好,只要是真实的,就是动人的。爱可以动人,王佳芝决定参加那样的“革命”行动其实最初也是基于对邝的爱;恨也可以动人,王佳芝关键时刻放走易,对比鸽子蛋一样的毒药与鸽子蛋一样大小的钻戒,后者更为真实。
两遍看完,真的佩服李安不带任何自己感情色彩去讲故事的功底。是与非,好与坏,因与果,胜与败全都交给观众自己去评说,只把想要表现出的人性一些本质隐藏于他儒雅的笑容背后。他的目的就是想要我们看完后自由评说,看了不说,所以才会觉得堵。这样一部片子如果要全面去评说,太多话题说不完的。每一个角色,导演的功底,片中的细节,色与戒的含义.....。请允许我再说一个点。说一个让我说了就或许不会再堵的的人,这个人就是我认为把王佳芝一步步推向悲剧深渊的祸首----邝裕民。
当然这要得暂时抛开那个混乱黑暗的特定时代来说。邝裕民的自私虚伪怯懦且功利把王佳芝一步步推向了绝望的深渊。当然这样的人,连爱都不敢大胆说出来的人,最终也得不到别人的爱,同时自己也为他的这一系列人性中的弱点付出了该有的代价,哪怕他是打着革命者的旗号(这更尤显出他的伪善)。
而佳芝的错误在于太过痴迷。她进入他们的“革命”团队除了在那个时代心底深处对日本人的痛恨之外,更多的其实是基于对邝的初恋情怀,她的手是伸进去最晚的一个,所以她并不是一个坚定的革命者,她选择与他们并肩战斗更多的是对爱的一种东方女人的含蓄追求。王佳芝的这种为爱付出一切的勇敢与执着是我非常赞赏的。可是当他爱的那个男人在她的“初夜”“本是行的”,最终还是以经验为由放弃掉的时候,加上此时接到易太太的电话易先生已经回到了上海,她的付出完全得不到任何回报时镜头底下的狂奔中绝望到了极点的时候,她应该从此清醒,也应该从此放弃甚至遗忘掉邝裕民才是对的。
错就在于,她没有选择忘记与放下,她忘不掉自己三年前的“傻”,她忘不掉邝裕民给她初恋造成的伤害。当他们三年后再相逢,听到的却是邝有更重要的任务还得再利用她时,他的不能遗忘在那个时候或许已经变成了恨。所以我一直认为后来她对易先生接连说着的“我恨你”实际上是表达的对邝裕民的恨。因此她再一次接受了邝的任务,因为她明明知道会去做易先生的情妇,她爱恨交加时或许想到的是一种报复。不管是爱是恨,只要没有放下,就注定了接下来的悲剧了。
错还在于王佳芝的强,她一直想在邝面前证明她的成功,三年前失败了,三年后她一定会成功,以为这样子就可以征服邝。而易先生却在她的诱惑下,对她的爱或者说是欲让她尝到被爱的滋味也唤醒了她心底里面的欲望,当她与易先生的身体都交融在一起的时候,这时两个人也就只是简单的人了。她也开始在乎起了易的行踪,开始在意易是不是还有别的女人。这个时候,邝才对她说“我真的不想让你受到伤害”,是显得多么的苍白与虚伪。所以当邝吻她时她也坚定地拒绝了,三年前他本就可以的,但是他却自己放弃,这个时候已经时过境迁,一切都已经回不去了。
反正爱过的两个人生都是不能在一起的了,还不如放走爱自己的那一个,与虚伪怯懦的那一个一起死。
还要补充一点的是,国内的删节版正如众人所说,删掉的不是镜头,而是情节。否则没法理解王佳芝为什么在最后放走易先生,仅仅因为那枚钻戒吗?我认为不是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