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世人物画全集(二):五代-宋代

标签:
文化艺术收藏图片 |
分类: 传世馆藏 |
中国传世人物画全集(二):五代-宋代
060 《卓歇图》
五代 胡瓖 绢本设色 纵33厘米 横25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胡瓖(10世纪),契丹族人,定居范阳(今河北涿县)。他善画人物、鞍马,主要描写契丹部族的游牧生活,对于马的骨骼体状、塞外的荒漠之景、牧羊犬的矫健勇武,都表现得无与伦比。
《卓歇图》描绘了契丹族可汗率部下骑士出猎后歇息饮宴的情景。可汗与其妻关氏盘坐地毯上宴饮,侍从正执壶进酒献花,前有奏乐起舞者。画面上有骑士多人或倚马而立,或席地而坐,马鞍上驮着鹅雁等猎物。人物面相服饰具有契丹族特征,背景荒凉寂静,画面笔法古健雄劲,线条繁密,体现了当时北方画派的特色和契丹画师的独特画风。“卓歇”二字不见经传,从《辽史》中的“卓帐”、“卓枪”之语,知“卓”为“立”之意,“歇”作“休息”解释,“卓歇”则可理解为立帐歇息的意思。
061 《神骏图》

五代 佚名 绢本设色 纵27.5厘米 横122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画的前隔水有金书“韩幹神骏图”五字题签。经比较研究,初步认为是五代摹唐人之作。是工笔画晋人支盾爱马的故事。此图人马用笔极为精练,施重彩而不愿其浓艳,画人马形神统一,树石钩而不皴,水纹浪花尤见功夫。总而言之,此画技法出自唐人,纤巧处露五代画师之风。
062 《韩熙载夜宴图》
五代 顾闳中 绢本设色 纵28.7厘米 横335.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顾闳中(公元十世纪),江南人,南唐画院待诏。善画人物。尤长于刻画人物神情意态。画面的主人公韩熙载本是豪族出生的北方人,南唐当了大臣,到南唐后主李煜多猜疑北方人,韩熙载便沉湎于声色,以免引起别人的注意而遭不测。李煜派画家顾闳中到韩熙载家窥探,回来后凭“目识心记”作了这幅反映韩熙载家中夜宴情况的长卷上呈。
全画分五段:第一段“听乐”;第二段“观舞”;第三段“歇息”;第四段“清吹”;第五段“散宴”。在这些歌舞颂宴场面中,头戴高纱帽、身材魁伟、长脸美髯的韩熙载既纵情声色又流露出沉郁寡欢的心理矛盾。如他为舞者击鼓的神态刻画便深刻地揭示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每段之间以屏风巧妙相隔,显得很自然。线条工整精细,设色绚丽清雅而又沉着,也都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平。
063 《阆苑女仙图》
五代 阮郜 绢本设色 纵42.7厘米 横177.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阮郜事迹记载不详,《宣和画谱》只说他“入仕为太庙斋郎”,尤工写人物。
《阆苑女仙图》画法工细,色彩艳丽,也是五代人物画的精品。画中描写仙山阆苑中, 一群女仙来往行坐, 有执卷欲书者, 有展卷凝视者, 有的在拔弄琴弦, 其优美动作和陶醉于此的表情十分富有感染力, 观众似乎感觉有丝丝韶乐直入耳际, 余音绕梁不断。画中人物的神情体态, 端庄秀丽, 衣纹柔丽流畅, 树石修竹多用双勾填色法。
此画无款印, 但根据历代著录和卷后跋语, 如清高士奇在跋中说:五代阮郜画, 世不多见。
064 《勘书图》
五代 王齐翰 绢本设色 纵28.4厘米 横65.7厘米 南京大学藏
王齐翰, 建康人(今南京), 仕南唐画院为翰林待诏, 擅画人物、山水、道释。《宣和画谱》称其人物画“不曹不吴, 自成一家”。
《勘书图》描绘文士勘书之暇挑耳自娱情景。画中文士白衣长髯, 袒胸赤足, 一手扶椅, 一手挑耳, 微闭左目, 复翘脚趾, 状甚惬意。其身后为三叠屏风, 上绘青绿山水, 屏风前设长案, 置古箱卷册等物, 身前为一画几, 陈列笔砚简编等物。另有一黑衣童子侍立。画中人物神情精妙, 衣纹则圆劲中略有转折顿挫。屏风上的山水也十分精到, 上面山水并不勾皴, 用落骨法, 林峦苍翠, 草木茂密, 略用唐人遗法而写江南真山, 亦有别于董源青绿山水。
065 《重屏会棋图》
五代 周文矩 绢本设色 纵40.3厘米 横70.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重屏会棋图》描绘南唐中主李与其弟晋王景遂、齐王景达、江王景逖会棋的情景。头戴高帽居中观棋的长者即中主李, 他比其他人都显得高大, 手持盘合, 两眼前视, 若有所思; 两个侧身坐胡床边对奕者为景达和景逖, 他们相互观察着对方; 中主旁边的观棋者即景遂。胡床后边的榻上置投壶、棋盒, 环境简洁静雅。背后竖一长方形直角大屏风, 屏风上画唐代诗人白居易《偶眠》诗意图, 描写一老翁倚床而卧, 一妇后立, 三侍女捧褥铺毡, 床后又立一三折屏风 , 上绘山水。因此图画“会棋”而又在屏风中画屏风, 故名《重屏会棋图》。人物写实神情刻画精细, 清秀儒雅的共性中又有各自身份和心理活动的区别。线描细劲曲折, 略带起伏顿挫, 即史载之所谓“战笔”。
066 《文苑图》

五代 周文矩 绢本设色 纵30.4厘米 横58.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画面右上方有宋徽宗赵佶题“韩滉文苑图”, 以往据此一直看作是唐代画家韩的作品。但据今考察, 此图在笔墨风格上不同于唐画, 其构图及人物与现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五代周文矩的《琉璃堂人物图》, 之后半段毫无二致。只是后者为摹本, 艺术上逊于《文苑图》。画史也记载周文矩有《琉璃堂人物图》, 其笔法也与史载所谓“战笔”及他的其它作品, 和《重屏会棋图》相一致。因此, 确切地说此图是周文矩《琉璃堂人物图》的后半段。
067 《宫中图》
五代 周文矩 绢本设色 纵28.3厘米 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等地藏
周文矩(公元十世纪), 句容(今属江苏)人。南唐画院翰林待诏。工画人物, 多以宫廷贵族生活为题材。全卷被分割成三段,分别藏于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哈佛大学福格博物馆及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此图为描绘宫中妇女日常生活的长卷,存残卷四段,画八十余人。将宫中妇女那种没有自由、如笼中金丝鸟般虽然奢华却百无聊赖的生活表现得入骨三分。
068 《琉璃堂人物图》
五代 周文矩 绢本设色 纵31.3厘米 横126.2厘米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琉璃堂人物图》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在他的任所江宁琉璃堂与诗友李白、高适等聚会的情景。其后半段即《文苑图》部分, 精心刻画四位诗人冥思苦想寻觅诗句的生动情态。画面中部一人袖手伏在弯曲的松树上凝神思索, 旁若无人; 右边一人一手握笔托腮, 一手轻捧纸绢, 陷入沉思, 一童子俯身为他研墨; 左边二人坐着共展一卷诗文, 似在细细琢磨推敲, 一作沉思状, 一扭头回视, 似乎听到了什么声音。作品把处于特定情景中的四位诗人的神情姿态和性格气质, 刻画得细致入微。人物姿态各有不同, 但又统一在诗人构思的浓浓氛围中。
069 《仙女乘鸾图》
此图原载《历代名笔集胜册》第一册。耿昭忠题云:“风格高妙,飘飘然有凌霞绝尘之姿,是盖周文矩胸中迥出天机,故落笔超乎物表。张、吴、顾、陆、何难继踵。”《圣朝名画评》云:“周文矩,建康句容人。美风度,学丹青,颇有精思。仕李煜,为待诏,能画冕服车器人物仕女。”又云:“周文矩用意深远,于繁富则尤工。”
按此图虽无款,而作风飞动精丽,允为北宋早期的作品。旧题周文矩作,今从之。
070 《罗汉图》
五代 贯休 纵92.2厘米 横45.4厘米 日本宫内厅藏
十六罗汉均是释迦牟尼的弟子, 佛经上说他们受佛嘱咐, 不入涅, 常住世间, 受世人供养而又济度众生。贯休笔下的这些罗汉, 大都粗眉大眼、丰颊高鼻, 形象夸张, 即所谓“胡貌梵相”。画家塑造的具有“胡貌梵相”特点的罗汉形象, 既与唐代佛教艺术中经常出现的胡人形象的传统有相继承的一面; 同时, 由于唐代佛教艺术逐渐世俗化, 形象越来越写实, 而贯休所画则不类世间所传, 而是更加夸张变形, 变得奇崛怪异, 使 “见者莫不骇瞩”。这表明他的创作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和创造性。
071-1 《十六罗汉图》(之一)
五代 贯休 绢本设色 纵129.1厘米 横65.7厘米 日本高台寺藏
贯休(832-912), 僧, 本姓姜, 字德隐, 婺州兰溪(今浙江)人。唐亡后于晚年入蜀, 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他以诗著名, 同时也是画家和书法家, 有《禅月集》存世。传说诺距罗尊者原是一名勇猛的战士,后来出家,佛祖让他静坐修行,以摒弃当兵时的粗野性格,后虽修成罗汉,但他静坐时仍有一股威猛之气。画中罗汉如《宣和画谱》记载贯休的画风:“状貌古野, 殊不类世间所传, 丰颐蹙额, 深目大鼻, 或巨颡搞项, 黝然若夷獠异类, 见者莫不骇瞩。”
071-2 《十六罗汉图》(之二)
五代 贯休 绢本设色 纵129.1厘米 横65.7厘米 日本高台寺藏
贯休(832-912), 僧, 本姓姜, 字德隐, 婺州兰溪(今浙江)人。唐亡后于晚年入蜀, 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他以诗著名, 同时也是画家和书法家, 有《禅月集》存世。传说诺距罗尊者原是一名勇猛的战士,后来出家,佛祖让他静坐修行,以摒弃当兵时的粗野性格,后虽修成罗汉,但他静坐时仍有一股威猛之气。画中罗汉如《宣和画谱》记载贯休的画风:“状貌古野, 殊不类世间所传, 丰颐蹙额, 深目大鼻, 或巨颡搞项, 黝然若夷獠异类, 见者莫不骇瞩。”
072 《八达春游图》
五代 赵
赵
,生卒年不详,活动于十世纪。陈州(今河南淮阳)人,五代梁太祖女婿。精于鉴赏,擅画人物鞍马,格调很高。
此图描写八人纵马游春,他们以中间一人为主体,相互招呼着、顾盼着。环境似一苑林,有假山栏杆环抱,垂柳依依。画面空阔,人物情态轻松自如,与踏青游观的画题相符。
073 《调马图》
五代 赵
画面描绘一马夫牵马训导的情景。调马者装束与胡人无异,高鼻深目、满腮胡须。马取侧面之势,劲健强壮,充满动势。画家的描绘技巧极高,造型能力既准确又生动,构图也别开生面。
074 《菩萨头像》
五代 佚名 绢本设色 纵34.5厘米 横27.5厘米 德国柏林印度美术馆收藏
这一菩萨头像,冠饰华贵雍容,面庞如满月,脸形已从晚唐的丰满肥硕转向北宋的清俊娟秀。用的线条细腻匀整,转折不大而富有弹性,适合表现女性面部特征和装饰品。此菩萨头像为残片,二十世纪初在新疆东部地区发现,后被德国人掠走。
075 《瑶台步月图》

宋 刘宗古
此图原载《四朝选藻册》(见《石渠宝笈续编》)。题刘宗古作。《画继》(卷七)云:“刘宗古,京师人。宣和间(1119—1125),以待诏官至成忠郎。乱离后,归江左。朝廷方寻访车辂式,而宗古进本称旨,除提举车辂院。其画人物,长于成染,不背粉,水墨轻成,但笔墨纤弱耳”。
076 《莲舟仙渡图》

宋 佚名
此图原载《烟云集绘册》(见《石渠宝笈续编》)。签题钟师绍作。按《宣和画谱》(卷六):钟师绍,蜀人也。妙丹青,画道释人物犬马颇工。但他是唐代的人。此画作风类北宋画院中人,当非他所作。故以无名氏流传。
077 《柳溪闲憩图》

宋 佚名
此图原是散页,不知从何册中佚出。旧题王诜作。按王诜画今存者有《梦游瀛山图》及《烟江叠障图》,与此图作风大不类。当是北宋末一高手所作。
图中风来水面,芦苇和柳枝均向后偃拂,一老者憩息于柳树干上,披襟当之,心意似甚惬快。
078 《槐荫消夏图》
此图原载《历代名笔集胜册》第一册(见《虚斋名画录》)。签题王齐翰作。按《宣和画谱》(卷四),王齐翰,金陵人,事江南主李煜为翰林待诏。“画道释人物多思致;好作山林丘壑隐岩幽卜,无一点朝市风埃气。”今存者有《勘书图》(即《挑耳图》),与此图作风不同,故以它为北宋画院中人所作为是。
079 《二祖调心图》
宋 石恪 纸本水墨 纵35.5厘米 横129厘米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石恪,生卒年不详,五代末宋初画家。字子专,成都郫县(今属四川省)人。幼无羁束,长有声名,虽博综儒学,志惟好画。初事张南本学画,后笔墨放逸,不专规矩。
图中表现慧可、丰干二位禅宗祖师调心师禅时的景象。慧可为禅宗二祖。画卷中,双足交叉趺坐,以胳膊支肘托腮的便是慧可,另一幅画丰干坐于温驯如猫的老虎的背上。
080 《番王礼佛图》

宋 赵光辅 绢本设色 纵28.6厘米 横103.5厘米 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此图画中国周边少数民族酋长、番王朝拜佛的形象。佛祖高坐莲台,诸番王作礼拜、贡献之状,服饰皆异域装束。
081 《蕉荫击球图》
宋 佚名 绢本设色 纵25厘米 横24.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原载《宋人名流集藻册》(见《石渠宝笈续编》)。签题苏汉臣作。古人中有见戏必题曰苏汉臣作,正像见牛必戴嵩、见马必题韩之类。故今改作无名氏。其作风正和陈宗训相似,故列于此。
082 《女孝经图》
此图在艺术技巧方面,显示了典型的宋代风貌。流畅挺健的线条,准确洗练的造型,淡雅明快的设色,无疑是继承了李公麟以来的人物画传统,并达到了相当的水平。画中仕女或端庄或活泼,画家都一一状写了她们的举止动态和面貌特点。
083 《蚕织图》
宋 佚名 绢本设色 纵27.5厘米 横513厘米 黑龙江省博物馆藏
此图将江浙一带的蚕织户自“腊月浴蚕”到“下机入箱”为止的养蚕、织帛的整个生产过程描绘得淋漓尽致。该卷由二十四个场面组成,用长房贯穿,每个场面下有楷书小字,注明内容。全卷场面宏大,共绘七十四人,翁媪长幼,皆服宋装。图中人物的神态举止,惟妙惟肖;桑树、户牖、几席、蚕具、织具等,富有写真写实之风。
084 《朝元仙杖图》
宋 武宗元 绢本墨笔 纵57.8厘米 横790厘米 美国纽约明德堂王季迁藏
武宗元(?—1050),初名宗道,字总之,河南白波(今河南孟津)人。擅画佛道鬼神,学吴道子。北宋景德年末(1007),真宗营建玉清昭应宫,应募画工三千多人,最后,中选百人,分左右两部绘制壁画,武宗元任左部之长。
此幅《朝元仙杖图》可能是宋初绘制寺观壁画的样稿。描绘道教神仙出行行列, 画五方帝君和众仙去朝见道教最高天神元始天尊的情景。由神将开道、压队, 头上有圆光的帝君居中, 其他男女神仙持幡旗、伞盖等簇拥帝君自右至左前行。全卷本应为88名神仙, 但此卷缺最后一名压队的神将,故画中现有了帝君、10名男性神仙、7名神将、67名女装神仙(包括玉女和金童),共计87名神仙。(徐悲鸿纪念馆收藏的《八十七神仙卷》其构图与此相同,但缺最前一名神将,故所绘共计也是87名神仙。)帝君及男仙的形象端庄,神将威猛,众多的女装神仙则轻盈秀丽、曼妙多姿。
085 《纺车图》
宋 王居正 绢本设色 纵26.1厘米 横69.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王居正,生卒年不详,北宋画家。乳名“憨哥”,河东(今山西永济)人。王拙子,丹青有父风。工仕女,师法周昉,得闲冶之态。
此图绘怀抱婴儿哺乳的村妇,身旁置放一架纺车,左手正摇纺轮。前面一老媪,面向村妇,慈祥安宁。村妇身后有一儿童,席地而坐,手中拿着杆,牵着一只蟾蜍,活泼可爱。
线条多用类似于周文矩的“战笔”,生动和谐。
086 《绣栊晓镜图》
图中一晨妆已毕的妇人正对镜沉思,抑或端祥自己,仪态端庄。一个侍女手捧茶盘,另一妇人正伸手去盘中取食盒。
图中用笔细润圆滑,敷色妍丽而又清秀。周围的灌丛、桂树皆以双钩填色法绘出,十分细致,画面有一种略带哀怨的闲适之风。
087 《清明上河图》

宋 张择端 绢本设色 纵24.8厘米 横528.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张择端, 北宋画家。字正道, 东武(今山东诸城)人, 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 后习绘画,徽宗期供职翰林图画院。
这幅风俗画长卷, 描写北宋都城汴粱(今开封)城乡间的社会风情, 场面浩大, 内容极为丰富。全画首段画赶集的乡人和驮运的骡马向城里行进;中段画汴河, 可看到逆水行船的艄公和岸上艰难前行的纤夫。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画大船将要穿过拱桥桥洞的惊验场面, 船顶上的船夫急忙放下桅杆, 船上的人使劲撑篙或用长杆抵住桥洞顶, 桥上和邻船上还有不少人, 在旁边指指点点出主意;末段画市区繁荣街景, 这里酒楼店铺杂陈, 车马行人众多, 仕农工商、僧道十医、三教九流、男女老少等神情姿态各异。
088 《十八学士图》
宋 佚名 绢本设色 纵174.1厘米 横103.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十八学士”指唐代李世民为秦王时,于宫城西开文学馆,罗致四方文士,以杜如晦、房玄龄、陆德明等十八人,分为三番,每日六人值宿,讨论文献,商略古今,号为十八学士。
此画题为后世画家所亲睐。这幅《十八学士图》画面上只画其中四学士,正在对着画卷品头论足,四学士的举止神情各异,他们的僮仆装束不同。有明显的界画风格。
089 《五马图》
宋 李公麟 纸本墨笔 纵29.5厘米 横225厘米 日本东京末次三次私人收藏。
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晚年号龙眠居士,舒州舒城(今属安徽)人。二十二岁中进士,官至朝奉郎。擅绘人物、鞍马及历史故事画。注重写生,又博取前人之长而有发展,造型准确,神态生动,运笔如行云流水,善用线描多不设色,人称“白描”,对后世人物画影响很大。
此画卷分五段,描绘北宋元佑初年西域边地进献给皇帝的五匹矫健的名马,前四匹为“凤头骢”、“好头赤”、“锦膊骢”、“照夜白”,第五匹佚名(应是“满川花”)。每匹马前面均有一牵马人。前四幅上有宋代著名文学家和大书法家黄庭坚题笺记写马名、尺寸及产地,卷后有黄庭坚赞誉李公麟品德的跋语。
此画中的马及牵马人,均是画家根据真实对象写生创作的。作品以遒劲秀雅的线描和适当的淡墨晕染,表现五匹毛色状貌各不相同的马,或静止,或缓步徐行,比例准确,神完气足。
090 《听琴图》
宋 赵佶 绢本设色 纵147.2厘米 横51.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赵佶是宋神宗的第十一子,这意味着他本来不可能有机会成为皇帝,而可以专心致志地从事他所喜欢的文学、艺术创作或一心奉道。他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和天分,然而他最终成为皇位的继承人,这对他自己或是国家都是一种不幸。
《听琴图》构图简洁,用笔稍劲健刻露。也可以说是他的自画像,两位听琴的官员中,穿红袍的是宰相蔡京。四周苍松耸立,枝干盘回虬劲,藤条缠绕而上;翠竹萧疏,枝叶繁茂,迎风摇曳,风姿绰约。嶙峋怪石上点缀的名贵花卉,与几案上徐徐升起的袅袅烟影相应成趣,既风流萧逸又意境优美,加上严谨工丽的笔墨和妍丽清雅的赋色,使此画呈现出一派古雅、高贵的风格。画卷的顶端有蔡京的题诗。
091 《维摩诘像》
宋 佚名 绢本水墨 纵89.7厘米 横51.5厘米 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藏
宋代画家在造像时,往往将人物描绘成瘦骨清像,与唐代的丰腴圆润截然不同。此画中的维摩诘像即为清瘿弱呈病态之状,神情却十分睿智多思、清朗凝重。
世传李公麟作《维摩诘像》流传到日本有两幅,估计此图亦为宋临摹或仿李公麟之作。
092 《宋仁宗皇后像》

宋 佚名 绢本设色 纵172厘米 横165.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史》记载仁宗皇帝有两个皇后:郭皇后和曹皇后。而郭皇后被废,后世猜测此幅所绘应为曹皇后画像。画中取传统构图定式——主大从小:仁宗皇后当仁不让居于画面中心,宫女则分立两旁。 曹皇后头戴九龙纹钗冠,面贴珠钿,翟衣绶带用环佩。人物神态庄重肃穆,服饰华美而光鲜。
093 《浴婴图》
宋 佚名 团扇 绢本设色 纵35.8厘米 横35.9厘米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此图展示了古人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场景:为婴儿洗澡。画面设色淡雅明快,气氛温馨和谐,妇人的温情慈祥、婴儿的天真无邪,无不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和现实意义。
图外有“周文矩”款字,系后添。此图当为宋人作品。
094 《四美图》
宋 佚名 绢本设色 纵24.1厘米 横20.3厘米
此图描绘了四个盛装的仕女。画家的技法相当出色,笔法活脱,线条流畅,造型准确,形象生动。线条的组织尤为出色,随人物形体动态的变化而增减疏密,依裙袖拂动而舒展长短,既恰当地表现了人体结构,又充分显示了笔法功力。四美皆窈窕柔弱而体态婀娜。
095 《采薇图》

宋 李唐 绢本墨笔 纵27厘米 横90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采薇图》描绘殷商贵族伯夷、叔齐在商亡后不愿投降周朝, 以吃周朝土地长出的粮食为耻, 而隐居首阳山靠采集野菜充饥, 最后双双饿死。
画面上伯夷、叔齐对坐石壁下, 四周老树环绕, 采野菜用的小锄、竹筐置于地上。正中的伯夷双手抱膝而坐, 面带忧愤, 静听左侧叔齐谈话。二人须发蓬松, 面容清瘦, 目光坚定, 神情、姿态准确生动。尤其是伯夷清癯的面容上露出坚定不屈的表情, 双眉紧皱, 表现出人物在特定的艰苦生活环境中所显示出的坚强、刚韧的性格特征。人物衣纹用笔粗重劲健, 有助于表达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
096 《村医图》
李唐 绢本设色 纵68.8厘米 横58.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唐(约1050—1130),南宋画家。字希古, 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北宋徽宗朝入画院, 后南渡流亡至临安, 任画院待诏。擅绘山水,兼工人物, 并以画牛著称。
《村医图》的艺术表现手法比较纤巧清秀,人物描绘用笔细劲精致,毛发晕染一丝不苟,造型特征准确,各有特点,显示出作者有着对生活深入的观察和丰富的体验。
097 《杨贵妃上马图》
宋 佚名 团扇 绢本设色 纵25厘米 横26.3厘米 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环肥燕瘦”,以丰腴柔媚著称的杨贵妃,在宋人的笔下,表现得娇柔而不胜风力,这与宋代的审美特征有着直接的渊源。画中唐玄宗骑在马上,英姿勃勃而兴趣昂然地回首招呼杨贵妃,颇为生动传神。画面细腻的线条和浓艳的设色,又体现了宋代院画的风格。
098 《秋庭戏婴图》
宋 苏汉臣 绢本设色 纵197.5厘米 横108.7厘米
苏汉臣,生卒年月不详,约在北宋、南宋之间,河南开封人,宣和画院待诏,南渡后于绍兴间复官,画师于刘宗古,长于道释像、人物,尤善画婴儿。
此轴画风活泼清丽,表现庭院中,两孩在湖石花丛下嬉戏,用笔极为细致,精到而刚劲。设色艳丽,与画面气氛浑然一体,信息传达恰到好处。
画的左上方有几行题跋,但非原画所有,旧传此画是汉臣之作,但仅就画面来说,其布局匀称得体,用笔熟练老到,确为功力颇深之人的作品。特别是两孩瞳如点漆,炯炯有神,堪称“点睛”妙笔。
099 《杂技戏孩图》
宋 苏汉臣 绢本设色
此轴亦无款印,旧题为苏汉臣所作,其画风与其它作品比较相似,颇有大家之气,是典型的宋人作品。
画面以山石、花木为背景,显得生机盎然,人、景、物在画中完美统一,传达着一种天真烂漫的氛围。
100 《妆靓仕女图》
宋 苏汉臣 团扇 绢本设色 纵25.1厘米 横26.7厘米 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苏汉臣是两宋之际的著名宫廷画家,以人物画见长,此图的构图以及人物特征都体现了南宋特色,大约作于十二世纪中期。
图中画一正在梳妆打扮的仕女,其面部形象通过镜面表现出来,仕女的神情娴静而略带忧伤。又以零落的桃花、几竿新竹以及水仙衬托出人物的心境。画面清丽,用色柔美,体现了作者敷色鲜润的特点。
101 《罗汉图》
宋 刘松年 绢本设色 纵117.2厘米 横5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又题《猿猴献果图》,为《十六罗汉图》(现仅存三幅)之一。
作品虽取自佛教题材,实际上已有着明显的世俗化倾向。画中的罗汉双手相交,伏在一横斜树枝上作沉思状。此形象已不同于早期怪异的西域特征,更接近现实的世俗生活。罗汉注视着眼前两只温顺的小鹿。树上有两只活泼的猿猴在摘果子,树下一清秀文雅的小和尚正双袖合抱去接其中一只猿猴扔下的果子。这种极富生活情趣的描写,也淡化了作品的宗教气氛。画中罗汉与小和尚的僧袍僧衣的用色在多样变化中求得协调和谐。
102 《天女献花图》
宋 刘松年 淡设色 纵40厘米 横5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刘松年,浙江杭州人。南宋淳熙画院学生,光宗绍熙间(约1190—1194)为画院待诏,宁宗时(1194—1224)曾画《耕织图》。擅山水,兼精人物。与李唐、马远、夏圭合称“南宋四家”。
此图中天女手捧花篮,边舞边散,对面菩萨神情安逸,微笑观看,周围几位罗汉则已被天女的舞姿所吸引,面露欣赏之色。图中除了菩萨头戴宝冠,身披璎珞,保持了传统的造型特点以外,其余形象都似由凡尘中人脱胎而来,具有写实生动的效果。
103 《补衲图》
宋 刘松年 绢本设色 纵141.9厘米 横59.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刘松年因居于清波门,故有刘清波之号,清波门又有一名为“暗门”,故其俗呼为“暗门刘”。
此画风格工整细润,人物、动物用笔细致爽利,转折自如,依据描写对象的不同特点,略施水墨晕染,设色淡雅,画一老僧坐禅榻上,手拿针线,亲自补衲。旁边的青年僧人则专注地注视老僧,目光中充满了对其师的崇敬。
104 《中兴四将图》

宋 刘松年 绢本设色 纵26厘米 横90.6厘米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此图绘南宋中兴四将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岳飞全身立像。每像旁原有朱文榜题,已擦去。
人物面部勾线匀称而流畅,四将的头形轮廓显出轻重、缓疾之别,很能传达出人物的年龄特征。衣纹处理也很老到,简洁、明确而毫不拖泥带水,一撇一勾都交代得很清楚,反映了刘松年深厚的绘画功底。
105 《博古图》
宋 刘松年 绢本淡设色 纵128.3厘米 横56.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以山水为背景,突出描绘人物,是一幅情景交融的人物画杰作。松树的主干与枝条具老嫩之别,万攒的松针更有一种茂盛感。在这种葱郁浓密的松林中,几个文人墨客正在把玩古董。把玩者神态各异,表情丰富。
106 《斗荼图》
宋 刘松年 绢本设色 纵57厘米 横60.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斗茶又称“茗战”,是宋代时期,上至宫廷,下至民间,普遍盛行的一种评比荼质优劣的技艺和习俗。
此图即是描绘斗茶场景。人物结构准确,肌肉结实丰满,面部表情刻画细致颇具神韵。
107 《夜宴图》

宋 佚名 绢本设色 纵26.2厘米 横160厘米
此卷取材于唐代十八学士夜宴的典故。在繁华似锦的庭院中,文人雅士们秉烛夜饮,别有几分洒脱和飘逸。画中的学士们有的不胜酒力,已然激情昂扬;有的酒兴未尽,犹在豪饮,神态尽现风流倜傥。此画用线细匀而流畅,人物形象显得清俊瘿弱,是典型的宋画风格。
108 《货郎图》
前李嵩画过许多表现下层社会生活的风俗画及表现农民劳动生活的画作。他特别喜欢画走街穿巷的货郎,有多幅优秀的货郎图存世。画乡村妇女小孩,围绕或趋向一付货郎担,担上百货杂陈,画得非常细致精到。儿童形象生动活泼,神态可爱,那种遇见货郎的惊喜和渴求的心情,表现得非常充分。连同狗儿也一起欢腾吠叫,抬起爪,摇着尾巴,儿童的天真,母亲的慈爱,均表现得亲切自然,货郎的担上不仅各色玩意淋漓尽致,更在担上停一只鹊儿,别添了一番生动和趣味。
此图似绘村间陌路上的情形,一株小树,如枯木逢春,杂草纷纷落落地丛生,仿佛有春风拂动树枝稀草,乡间人物的生活神态表现得准确生动。
109 《骷髅幻戏图》

宋 李嵩
此图不知原载何册。画是有李嵩题名。
吴其贞《书画记》云:李嵩骷髅图,纸画一小幅,画在澄心堂纸上,气色尚新。画一墩子,上题三字,曰五里墩。墩下坐一骷髅,手提一小骷髅。旁有妇乳婴儿于怀。又一婴儿手指着小骷髅。(《南宋院画录》卷五引)陈继儒《太平清话》云:予有李嵩骷髅图团扇绢面,大骷髅提一小骷髅,戏一妇人。妇人抱一小儿乳之。下有货郎担,皆零星百物,可爱。他们叙述的都是这一幅画。明万历间刻的《顾氏画谱》也收入此图。生与死是那么强烈地对照着,画家的寓意是十分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