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 |
分类: 经济金融 |
毫无疑问,“电荒”和“干旱”成了近来资本市场侧目的话题。在聊胜却无的惨淡市场情况下,相关概念股有点亮色、算是“奇葩”。其实,电荒和干旱真的如媒体描述的那样嘛?未必。
重庆、湖南、安徽,拉闸限电;浙江、贵州、广东、湖南、江西,错峰用电;从中西部青海、湖北、湖南等传统缺煤省份再到山西、陕西、河南等产煤大省,缺煤停机。忽然间,随着天气转暖、空调启动,“电荒”成了个流行语。
实际上,与业内人士沟通后,获得信息是目前用电需求并不高。事实上,在经济减速的大背景下,无论是从绝对量还是从增长速度来看,发电量都并不算高。电力供应的产能瓶颈并不明显,发电机组的利用率仍处于历史低位。目前的煤价相对2010 年下半年的水平确有小幅上升,挤压了火电企业利润。但火电企业行业整体仍维持着可接受的毛利率和净利率,电价并未到非调不可的地步。“电荒”或许是五大发电企业谈判的筹码与资本。再联想下曾经的中国石化的“网络水军”,一切皆有可能。
再来看“干旱”。据媒体报道,截至目前全国耕地受旱面积已达9892万亩。旱情影响到粮食生产——推高粮价——推高通胀,这构成市场担心的逻辑。事实上,目前的南方旱情严重程度远低于1月份的华北干旱,两者相比可谓是“小巫见大巫”。从品种上来看,当下影响的品种主要是小麦,而非水稻。因此,认为南方干旱会影响粮食生产乃至通胀的判断为时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