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政治历史 |
注:在我们的身边都有矛头和迹象,且做盛世危言吧
“新读书无用论” 源于知识未能改变命运
记者在农村采访,碰到几个村民,一谈到读书就马上说:“读个初中就行了,读多了也没用的!”从村民的谈话中,记者注意到,一种“新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出现,并已形成蔓延之势。这种“读多了也没用”的思想严重影响了农民对知识的追求和对子女读书的投入。 (《成都商报》3月13日)
与城里人大笔大笔地掏钱,拚命择校上重点、上名校不同,农村里的人现在竟然流行起“读个初中就行了”的想法,这是怎么了?人们不是常说,知识改变人命运吗,特别是在农村,读书,几乎是长久以来被每个农民子女看成是“跃农门”的唯一途径。可现实中,却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和农民的子女开始由崇尚与膜拜变成了怀疑,乃至选择放弃。据新华网去年11月9日报导,河北省威县是个“普九达标县”,按照达标要求,其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率不应超过3%。但事实是,该县每年初一入学学生保持在1万多人,在初三中考时,参加考试的只剩下4000来人,三年里流失6000多名学生。而更令人沉重的是,威县并不是一个特殊的典型,它不过是记者随意调查的一个县,也许比它的辍学情况严重、更触目惊心的县还有很多。
有大学生不再是荣耀, 失业大学生分“不想族”、“不能族”。选择放弃,并不是他们读书天生比别人差,而是在于辛辛苦苦地穷尽所有的家财,乃至四处求人举债把大学读完后才发现,“读多了也没用的!”——因为在他们身边,已经有不少的农民子女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上述新闻中的村子,四个大学生就有三个没工作,还不如同村没读大学的打工仔,使得村民们看不到读书的美好前途与希望。
也许有人会说,这些农民眼光过于短视,应该看长远点,多读书肯定比少读书更有发展的前途,也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找不到工作也只是暂时的,只要调整心态,调整知识结构等,前景是光明的。道理虽说如此,可大多的农民是很现实、很直接的。这不能一味埋怨、责怪他们,而要看到,全在于他们的家底实在是太薄,在高昂的学费面前,供孩子读大学本身就完全等同于在进行一场赌博,甚至是孤注一掷的赌博。他们花光了家财甚至欠下巨额债务,寄托了全家所有的希望,盼望的就是能够同城里人一样,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得到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回报。然而,大学生就业难的难题又成了横亘在他们面前的大山,在去年数以十万计未能找到工作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当中,来自于农村的又是其中的“主角”。这当然不全是他们自身努力不够、能力不够,而是由于家庭背景等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使然。可想而知,他们心理的失落要比所欠下的巨额债务沉重得多。如果说,巨额学费带来的债务压力他们还可以拚命去承受,慢慢化解,但毕业即失业困境将彻底击垮他们的信心;而信心丧失的结果就是及早地放弃读书这场赌博。
令人担忧和可怕的是,有这样遭遇与想法的虽然现在仅仅是部分人,或者是一批人,然而其放大效应却不可小视。大学生虽然早已不再视为天之娇子,也不再光宗耀祖,但起码应该能够做到自立。有一点极为关键,多数农民的家庭经济状况,决定了他们输不起读大学失败这场赌博(至少在他们看来是这样),哪怕只是暂时的。与多数城里人不同的是,他们选择放弃读书改变命运的道路,纯粹是由于受制于经济条件的无奈之举。因此,如果农民子女大学毕业后就业状况没有大的转变,农民对知识与文化的追求和崇拜就还会减弱,对子女读书的投入也必然减少,影响的则可能会是一代人,并在农村中成为一种恶性循环,在社会中形成一种断裂带,既不利于经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也不利于和谐文明社会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