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九针十二原2》读感

(2011-07-26 19:58:11)
标签:

杂谈

分类: 中医经典研读

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二曰员针,长一寸六分;三曰鍉针,长三寸半;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六曰员利针,长一寸六分;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八曰长针,长七寸;九曰大针,长四寸。“布指知寸,布手知尺” 。在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周代一尺合今23.1cm。秦朝一尺约23.1cm。汉朝一尺大约21.35—23.75cm。三国时代一尺合今24.2cm。南朝一尺约25.8cm。北魏一尺合今30.9cm。隋代一尺合今29.6cm。唐代一尺合今30.7cm。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明清时一尺合今31.1cm。由此可见最长针大概只有16cm左右,相当于如今6寸针。镵针者,头大末锐,去泻阳气;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者,以泻分气;鍉针者,锋如黍粟之锐,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铍针者,末如剑锋,以取大脓;员利针者,大如厘,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长针者,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大针者,尖如梃,其锋微员,以泻机关之水也。九针毕矣。九种针具描述精确,基本满足当时治疗要求。

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故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针太深则邪气反沉、病益。所有针刺不能都深刺。只要中病去邪即可。故曰:皮肉筋脉,各有所处。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无实无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是谓甚病。故非多多益善也。现在许多时候搞得东西全是锦上添花,殊不知,多为画蛇添足罢了。病益甚,取五脉者死,取三脉者恇;夺阴者死,夺阳者狂,针害毕矣。所以说,针刺也非无害,只是常人不知罢了,针者要警惕啊。

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就像吃饭要适可而止,贪多也是病。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针刺欲取效者,须玩味此言,不虚。

黄帝曰:愿闻五脏六腑所出之处。

歧伯曰:五脏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腑六俞,六六三十六俞,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俞也。六腑输、原不同穴,故有六穴。

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此处之“节”似乎言穴,然余认为不然,看前言,“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应指“会”为穴,则“节'为小络,亦未可知。

观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色为神采,目为眼神,此二者在望诊中尤为重要。一其形?似乎一前少量一字,听其动静,知其邪正,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气至而去之。 左手掌握方向,右手用力。

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切脉针灸。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而用针者反实其外,是谓重竭。重竭必死,其死也静。虚也。治之者辄反其气,取腋与膺。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而用针者反实其内,是谓逆厥。实证。逆厥则必死,其死也躁。治之者反取四末。

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害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益甚而恇,致气则生为痈疡。害是什么意思?许多解释似乎都有问题。到底是什么意思?

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穴位诊断之始。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太渊二。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二。阴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于太冲,太冲二。阴中之至阴,脾也,其原出于太白,太白二。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太溪二。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一。肓之原,出于脖胦,脖胦一。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注意,此处不提六腑的原穴,只是说明脏和膏肓之原。为什么心为阳中之阳?心不是脏吗?这个问题,在我学中医基础理论的时候曾困扰我,我还特地请教了著名中医泰斗张伯讷教授。胀取三阳,飧泄取三阴。

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没有看不好的病,只有没有发现的医术。什么事都一样的,总有对策。

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快刺 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久留。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正往无殆,气下乃止,不下复始也。疾高而内者,取之阴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阳之陵泉也。很有意思。为什么呢?脏阴而腑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灵枢2·本输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