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九针十二原1》读感
(2011-07-24 10:32:25)
标签:
灵枢九针十二原读后 |
分类: 中医经典研读 |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荣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有形,先立针经。愿闻其情。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是否说明当时三法均现,但前二者有问题呢?所以他要“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故“先立针经”,那是否有可能《针经》是中医之首?可以考一下。
歧伯答曰:臣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请言其道!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睹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扣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闇乎,妙哉,工独有之。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间。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岐伯答“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的确,针灸是有较高学问的科学,说起来似乎很容易,但真正要做起来就难了,尤其是要掌握,那就更难。想如今学上几个月也取针治病,也太不把针灸当事了,”术业有专攻”,要想做,就得认真从头来啊!千万别玷污了它!
“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希望我们勿成粗工。能够把握气血之轨迹。未观其疾,恶知其原”:非常贴切,现在有些医生连病人情况也不了解,怎么能追根溯源找对病因呢?中医诊病,神是最重要的,它反映你的一切生命活动,比如,门诊一看就知道病人的状态,这是中医治疗的特色,可惜渐渐式微了。
“刺之微在速迟”:言简意赅,仔细品味,乃觉微言大义(当然只对针灸而言),什么是速迟?涵盖太多,但归根到底是气血之速迟,治疗应效与否,往往取决于气与血之多寡,由此导致疾病是否能迅速治愈(改善),你怎么知道多寡?就看医生手下针感了。当然行针手法也对应采用迟速之法(补泻之意)。
“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净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清净而微之些许变化,便是一种讯号或是一种启动,就如同一只蝴蝶的翅膀扇起来,可导致一场飓风一般,由此而知不能忽视孔穴中的气感。同样做人也是一样,运的来去是不能苛求的。任何事情过去也就过去了吧。——真太有意思了。
“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闇之。妙哉工独有之”。所谓中医的奥妙均在于“机”,这是很难用几句话描述的,就是所谓心中了了,口中难述。经常听人说,就差一点点,那就是未知机道啊,譬如股票,往往买了就是不涨——叩之不发,由此看来所有事情都有它——机之道啊!
“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粗看理解不了,实际上它是指出气血在循行过程中的状态,按照固有模式在运行,内在的,无可抗辩的,就像一江春水向东流,有什么可以阻挡呢!过分人为操动,则导致虚实之患,我们现在经济、社会也是这样,伤不起啊!
迎之随之,以意合之,针道毕矣。针灸之道,用心为之,意随心转,合于气之往来,则效。人生如此,知顺逆则属有道,人道毕矣。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存若亡。为虚与实,若得若失。
这也是生活法则。盛虚是太过,必须调衡。不过我注意到后半段,言。。。察。。。为。。。似有深意哦。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
针刺补泻之基础文献。是留是泄,须在意虚实,对应采用适当刺激,不得太过。
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者,刺之无殆。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神属勿去,知病存亡。血脉者在俞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
恒心和定力,凝神定志,专属于病症。有时候在应诊只是,遇到其它患者打扰,则不胜其烦,读书至此,欣然释怀。
“血脉者在俞横居”,腧穴是气血出入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