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网络语录之一:旅游,更多的是从自己呆腻的地方到别人呆腻的地方去。
于是,我们离开了上海:离开了水泥森林,离开了高架地铁,离开了都市欲望。坐飞机三小时、坐大巴六小时后,我们抵达了暹粒。暹粒是柬埔寨的第二大城市,它最大的身份是作为吴哥窟的生命维持系统而存在,多旅馆、饭馆、宾馆,来吴哥窟的游人在暹粒歇脚,白天从暹粒去吴哥窟,晚上从吴哥窟返回暹粒。
这一天,我们暂时把吴哥窟放在一边,坐上Tuktuk车,停停走走暹粒的市郊和市中心,认真地感受这个并不大的东南亚小城。这里有接近原始的绿色自然和村落生活,当地的一草一木一人,在我们眼中都是一段纪录片。



暹粒的夜,有点热闹。大排档、夜酒吧,当地人和游人各得其所、乐在其中。
天一亮,我们坐上Tuktuk出发,方向:市郊的洞里萨湖水上村庄。



市郊的马路上,走过背着书包的孩子,骑自行车的学生,开摩托车的卖瓜人,急驶而过的一卡车的当地人。


路边,芭蕉叶下光屁股的孩子。热带的雨,霎那间倾盆而下,光屁股的孩子撒开脚丫开心地乱跑,在泥泞的红土地上。


这就是著名的洞里萨湖水上村庄。房屋大都简陋无比,下面绑着竹子,立在水中。几十个、几百个,绵延成一片,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不经意地发现路边有个长楼梯,拾级而上,登高远眺,一个安静而原始的村落世界。
在那些房屋里,妇女在洗衣做饭喂奶,孩子在无忧地嬉耍,男人们有干活的有休息的,简陋、原始、本能,仿佛在看一部农业社会的纪录片。当发现自己身处纪录片中时,突然有种恐惧:担心车子抛锚,自己被扔进这个原始社会,没有电脑、没有网络、没有电视、没有商场,想着每天要在这样一个一穷二白的地方过着看牛做饭喂孩子周而复始单调划一的农妇生活,不由地脑子一片空白和一阵哆嗦。这个时候,我变得特别渴望逃离这个地方,希望回到我熟悉的水泥森林的生活。
我们,游人,终究是这场纪录片的一群看客。


Tuktuk车经过水上村庄后,去往另一个地方:西池(Western
Baray)。这里不是什么景点,看到的是当地人的真实的生活,在一个平静的下午。

快乐嬉耍的姐弟俩,看见同样是孩子的东东,他们露出了友善的微笑。


走在通往西池的大路上。桥上站的除了当地的小贩,就是唯一的游客Baba。



椰子摊边小憩,喝喝椰汁,嚼嚼椰蓉,和可爱的椰子小妹聊聊天、问问路,我们的一个下午就这样过去了。


旅游大巴驶过,刚才还站在身后的当地小妹们一冲而上,隔着厚重的车窗卖力地向游客兜售手链等小物品。

椰子摊边的小路,灼人的红土地,走了许久,不见终点,只好原路折回。


西池也是个人工湖,湖水清澈,湖上浮着几艘游览船。


湖岸边,又是个浮村,规模不大,十来户人家的样子。天热,孩子们把汽车轮胎甩下水,就开始玩开了。


大人的游戏:打牌;小孩的乐趣:钓鱼,这就是湖边人的生活片断。


渐近下午,Tuktuk返回暹粒的市中心。在看见王子的大幅照片后一个转弯,来到了Street
N-03。这是我看见的暹粒最具法式风情的一条大街,繁茂的林荫大道和静静流淌的河水。坐在河边的石椅上,看人来人往,看车行车往,用心品味暹粒独有的精致和静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