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东现在三岁零三个月。最近狂热爱情景剧表演,经常动员家里成员,陪她一起排演各类微型情景剧,小记一则,《龟兔赛跑》。
Mama饭后在沙发上看报,东东过来游说。
东东:Mama,我们来玩个游戏,龟兔赛跑,好不好?
Mama:好啊,怎么玩?
东东:你当小兔,我当乌龟。你把两个手放在头上,像这样,对,这样才是小兔子,要跳着往前走。我是乌龟,我爬着往前走。
(Mama一老一实地举着双手往前蹦)
东东:现在你这个小兔子要睡觉了。快,不能跳了,躺下来睡觉。
(Mama一老一实地中止往前走的动作,躺在地板上作假寐样)
(三秒钟后)
东东:哦,我赢了,我到达终点啰!小乌龟赢啰。
(三十秒过后,东东又过来游说)
东东:Mama,我们再玩一次“龟兔赛跑”,好吗?
Mama:好啊。这次能不能我来当乌龟啊?(Mama心里想着也扮演一次胜利者)
东东:好的。你当乌龟,我是小兔。那我们开始吧!
(说时迟,那时快。话音刚落,东东这只小兔子已经快速地往前蹦跳了。Mama想当然地重复上一次的剧情,准备说,兔子应该睡觉了。还没轮到Mama开口,东东已经在大叫:“我到终点啰!小兔子赢啰!”)
Mama(顿时傻眼。“龟兔赛跑”的乌龟怎么输了呢?)
东东在“龟兔赛跑”中颠覆了传统的情节,跑得快的小兔子没有睡觉,所以当然是小兔子赢了。
在大人的固定思维中,总是会想当然地将一些东西作为前提,比如:龟兔赛跑的情节就是小乌龟爬得慢,但是锲而不舍,小兔子跑得快,但是骄傲大意,最终乌龟赢兔子输;这个听了N遍的传统情节根深蒂固地成了一个不可颠覆的前提。可是,在孩童的心中没有这些固定的框框。今天,东东给Mama上了生动的一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