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游横山凹三茅宫道院

(2020-06-21 18:15:44)
游横山凹三茅宫道院

游横山凹三茅宫道院

游横山凹三茅宫道院


游横山凹三茅宫道院

作者:张风雷

       今天与友游三茅宫道院。源于数周前我们在宜园附近发现了一条“龙王庙路”。但是,当时我们沿着龙王庙路寻找到裕珑湾,却没有寻找到龙王庙。我知道此处是横山,过去,也较少涉足此山,尤其是没有从丁卯方向登临过横山。此次游玩是翻越横山后抵达一个寺庙辉煌的地方——“横山三茅宫道院”。

       虽说龙王庙仍然没有寻找到,我们却寻找到了一个“横山三茅宫”。首先奔下山坡的友人雪山兴奋地叫起来:“快来看哪,这个寺庙蛮大的!”我们沿着龙王庙路这个地名,初以为寻找到的一定是“龙王庙”。而且,我们刚刚翻越横山只远远地望见前面有一片辉煌的殿宇,也不知道它是寺院,还是道院。当我们冲下山,走到它的正面,才看清楚是“横山三茅宫道院”。笔者仔细察看了三茅宫周边的地形,这里其实就是在横山凹。因为横山凹距离茅山不远,传说茅氏三兄弟又常到此采药,并留有遗迹,1667年建宫祭祀,取名"三茅宫"。整个三茅宫建筑是依山而建的。周边的山形和环境非常清幽和优美。

      三茅宫历经300余年沧桑,屡毁屡建,始终未废。1929年续修后楼玉皇殿,使三茅宫终于恢复了完整结构。从山门拾级而上,前有灵宫殿,雕梁画栋,雄伟壮观;中有三茅真君大殿,飞檐翘角,殿宇辉煌;后有玉皇殿,黄墙红柱,依山而建。前有戏台,后有梅园,左有桃圃,右有花池,两侧有小道可直抵山巅。极目远眺,壮观大江滚滚东流,千帆竞发,南望村庄错落有致,阡陌纵横,好一处修身养性之地。

       "文化大革命"期间,三茅宫损毁严重。1992年后逐步重建开放,现在主要建筑已恢复了旧时格局。重修后的三茅真君正殿,供奉三尊塑像,茅盈居中,怀抱如意,神态慈祥而肃穆;茅固、茅衷手执玉圭,拱卫两侧。钟鼓磐鼎等法器,一应齐全。大殿东南侧,新建三郎殿。道教称三郎神为护法武将,"手执宝剑巡世界,身披黄袍显威灵",能保佑地方五谷丰登,人畜平安。1994年三茅宫被列为江苏省三大道教圣地之一。

       过去,我是从颜家村坐农用车来过此道院。具体的线路已经弄不太清楚了。似乎当时三茅宫正在建设中,地上有丹徒人王文治书“三茅宫”断碑一方。我曾经驻足观赏,因此,印象特别深刻。此断碑系乾隆年间丹徒籍探花王文治荣归故里时,为灵宫殿门楣书写"三茅宫"三个大字,白大理石阴刻碑额,据介绍,它是三茅宫道院的“镇宫之宝”。

        今天,我在三茅宫仔细寻找了一下此碑,好像没有发现王文治的“原碑”手迹。三茅宫里的道士说,王文治的“原碑”已经被人抬到后面山上,锁在大殿里。横山,实际上是我家乡的主要山脉。可谓当地人的祖宗山。这里留下我们祖先的足迹,挥洒过先辈的汗水或泪水。我们的先辈先人均埋葬于此。作为土生土长的后生晚辈,游玩横山,是要特别敬畏横山的。
 
        据了解,横山主峰高139.8米,绵延如苍龙,山体形成凹状,故称"横山凹",又称"卧牛地"、"元宝地",相传宋代有一贵族临葬此地时有白兔跃出,又称"白兔山"。其实,我们老家上隍的大山也称“横山”。我们这一带周边地区的村落皆围绕着横山星罗棋布,外人不知道准确的地名,统称这里为“横山凹”。不过,当地人分得很清。那个村,那个寨,总是有具体的名称。

       我童年的时候,从老家方向登临过横山,但是,那时搞不清楚横山方圆有多大,只对到过的村子或寨子,有一些具体的印象。过去我们登临横山,一是获取柴火;一是埋葬亲人;一是祭祀先人或亡灵。偶尔,也有游玩性的成分,登临山峰的。似乎也不像今人这样的玩法。

       横山三茅宫道院,此地属于长山林场管辖的范围。道教在丹徒是绝对的本地性宗教。我的祖母她很信这个宗教。过去,我的祖母从上隍来此烧香礼佛,都是跟着其他信众来的。我的祖母可能还在横山凹庙里守过夜。这里十里八乡的人,过去都是贫苦的农人。他们文化程度普遍不高,面对自然灾害或生死病死等,无法用今天的科学知识去解释,只能求助神灵的护佑。三茅宫的存在,正是顺应了当地山民的这种需要。

       据清代《续修三茅宫后楼玉皇阁记碑》载:“旧有井一口,泉可疗病,已足异矣。尤异者,光绪年间,神台上滋生神菜一棵,四时常青、可治百病,服之,立见奇效”。附近乡民,争相来此治病敬香,一时香火极盛,横山凹三茅宫遂称”小茅山”。

       据传,横山凹三茅宫有胜迹。登台阶,进大殿,转后侧平地上,有一口古泉井,一度被乱砖填塞,后经过疏掏,至今水质仍清冽甘美,只是原井栏不知流落何方。由古井上坡台,经碑亭,抬望眼,玉皇阁前高台上,原长有一棵老梅树,枝繁挺拔,径粗4O厘米,相传有200余年历史,前几年修建玉皇殿时有碍,齐根砍倒,以为枯死。说也奇怪,近年又重新在根部四周长出许多枝条,有3米之高,且花开枝头,香气袭人,十分可爱。

       沿宫墙两侧,有山径小道可登山顶。还有两处胜迹不可不看,一是半山腰有"仙人盆",是山石自然形成的一个石槽,类似盆形,口大底小呈U形,四边长40厘米,深35厘米,终年积水而不干涸。二是山顶有一"仙人床",也是一块自然山石,状如一张床,石面光滑,北高南低,人卧其上,十分惬意,游客到此总会连连称奇。

二〇二〇年六月二十日星期六
著于镇江城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