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宜侯夨簋”的“夨”解读

(2018-11-19 09:25:51)
关于“宜侯夨簋”的“夨”解读

文、张风雷

偶读龚舒琴的文章《<班簋>里的“吴伯”》,其文说,“周武王灭商,分封诸侯,便正式封周章为虞国君宰,赐姓氏为夨(吴),继守周大伯之承祧。”又说,“康王封周章,是姬吴经略江南的发端。”龚氏的说法可能是有误的。周章是句吴的王,与宜侯夨非是同一人,而是另有其人,他是虞仲。虞仲是仲雍之子。
有学者认为,周章先封为虞侯,后来又封为宜侯。所以,虞即是吴。另外一个说法是,”虞在北方称为“虞”,在南方因为方言关系,称为“攻吴”,即是“句吴”。因此说,虞即吴。《 吴太伯世家 》:“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 ”又有“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虚,是为虞仲,列为诸侯。 ”太史公曰:“余读 《春秋》古文,乃知中国之虞与荆蛮句吴兄弟也。 ”《汉书•地理志 》:“太伯初奔荆蛮,荆蛮归之,号曰句吴。”虞与句吴是宗亲,也是兄弟。
由是笔者得到启发,“宜侯夨簋”之“夨”即是“吴”之本字或异字。如果周章是吴国之始祖,更加可以大胆推测“夨“即是“吴”的本字或异字,或许更可以解释“宜侯夨簋”。它就是“宜侯吴簋”。或许此“夨“字的音也应该就发“吴”音。可能上古时代,“虞”“吴”是同音。吴语地区的百姓,读“yu"皆为“wu”。上古时期的造字有时是故意而为之的,“夨”是对“人”的一种形变。说明“吴”和“夨”二字之间,是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的。“夨”“吴”二字皆从“大”字,而“大”本是一个人之象形。即“大”本是一个象形文字。“大”是一个人正面的形象,“夨”是一个人侧面的形象。此即是二者之间的关系。“夨”也是一个象形文字。“吴”字,实是“夨”与“口”的组合。“口”字又是一个人之嘴巴的象形。这样二字之间的关系,从中可以管见一斑了。“夨”是一个人头不直,”吴“与“夨”之间,形象上非常相似。吴,亦写作“吳”。不知此二字,哪一个字起源更早啊。夨和吴对于周王室而言,皆是旁系,非是正室。不过是周武王念及太伯、仲雍奔吴礼季历这份情谊而已。封周章君吴,封周章弟虞仲于夏墟,是为虞侯夨,亦是后来的宜侯夨。
比较有意思的是,据王永波先生考证,夨的儿子名大。说明夨和大之间确实是有关联的。二字皆与“人”之象形有涉。王氏认为,虞侯即是宜侯。他是仲雍之后虞仲,其与王室同宗,由于其祖早年“亡如荆蛮”,东适吴越,文身断发,武王克殷后将虞侯夨迁封于宜地,故之亦称宜侯夨。宜侯夨此来主要协助吴王周章治理东南边陲,实际上是为周王室加强对东南边陲的统治服务的。
以下是古人对于“夨”和“吴”的解释。抄录如下,以飨诸位。
夨,清代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傾頭也。从大,象形。凡夨之屬皆从夨。傾頭也。人部曰。傾者、夨也。夨象頭傾。因以爲凡傾之偁。从大。象形。象頭不直也。阻力切。十一部。
吴,亦写作“吳”,姓也。亦郡也。一曰吳,大言也。从夨、口。宋代 徐鉉 徐鍇 注釋:徐鍇曰:“大言,故夨口以出聲。《诗》曰:不吳不揚。今寫《诗》者改吳作㕦,又音乎化切。其謬甚矣。”清代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大言也。大言之上各本有姓也亦郡也一曰吳八字。乃妄人所增。今𠜂正。檢韵會本正如是。周頌絲衣、魯頌泮水皆曰不吳。傳箋皆云吳、譁也。言部曰。譁者、讙也。然則大言卽謂譁也。孔沖遠詩正義作不娛。史記孝武本紀作不虞。皆叚借字。大言者、吳字之本義也。引伸之爲凡大之偁。方言曰。吳、大也。九章。齊吳榜以擊汏。王注。齊舉大櫂。从夨口。大言非正理也。故从夨口。五乎切。五部。何承天改吳作㕦。音胡化反。其繆甚矣。古文如此。从口大。

作者简介

张风雷,男,江苏省镇江市人,大学本科文化,生于1967年7月14日。目前为镇江市京口区作家、教师。曾就读于上隍小学、谏壁中学和镇江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曾先后执教于镇江市第九中学、镇江市八叉巷小学,著作有《张斋夜谭》(上下册,台海出版社出版)。


联系作者:

工作单位:镇江市八叉巷小学;单位地址: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斜桥街4号;邮政编码:212001
电子信箱:zhesue@sina.com;QQ305329099

附录如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