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it/科技 |
分类: WEB2.0王朝 |
Mark Zuckerberg毫无疑问是个颇具争议的天才性人物。在今年6月接受美国《时代》杂志采访的时候,他说“Facebook做的和Myspace是不一样的东西,我们不是在做一个社区,我们是在做一个帮助人们维护和拓展社交关系的一个工具和平台,我们是在做Social Graph。”
当人们时不时地将Facebook与Myspace拿来习惯性地对比的时候,显然没有明白,Facebook带来了更多难以理解的东西。在比较成熟的都市人交际圈中,Facebook已经逐步Email、IM之外塑造着一种全新的社交方式。
这个由哈佛大学学生Mark Zuckerberg于2004年2月4日创立的社会化网络站点,在短短的三年内,已经成为当今互联网发展史上的又一个奇迹——全球排名第8,已经拥有来自全球31个国家和地区中近用4300万的用户。尤其是10月25日, 微软以2.4亿美元入股Facebook持有其1.6%股份之后,其市值被高估至150亿美元。人们一致以为Facebook是迄今最有可能与Google比肩的公司。
Facebook一开始局限于大学生群体,提倡实名注册和真实社交,直到今年向社会开放之后,也一直坚持这一原则。这种以实名注册为“结点”(Node),以真实社交为“纽带”(Edge)的社会化网络正在塑造着一种全新的社交图景(Social Graph),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方式。
Kaiser Kuo,一个生着一副华人面孔的美国人,曾经是当年最著名的摇滚乐队“唐朝乐队”的成员之一,现在奥美的“互联网教父”。当笔者在现代城的奥尔咖啡馆里见到他的时候,就像传说中的那样酷,脑后一束长发,身着白色短袖汗衫,一脸微笑,说话诙谐幽默。在他的对面是大陆最有名的IT Blogger—— Keso,Keso还是他那一身符号化的装扮,印着Google Logo的黑色体恤、灰色贝雷帽、一副大墨镜和胸前永不离身的CannonEOS数码单反相机。我们能够聚到一起的机缘非常有趣,不是别的,正是互联网,但却不仅仅是Blog,还是因为Facebook。
在此之前,虽然因为彼此都在关注互联网,但是三人从未谋面,通过Facebook我们走到了一起。我们都是被Facebook古惑的一代人。在Blog圈、媒体圈和最近几年的互联网圈里,像我这样被Facebook古惑的人为数并不少,Facebook已经成为一个头号古惑仔。
Facebook的界面看起来很简单,一个蓝、白、绿三色组成的封闭静态页面,一个登陆框,一个注册按钮,一个搜索框,再就是一个白色英文字母拼写的文字logo,没有任何花哨的设计和眩目的图片。但是,却让全世界的年轻人为之入迷。甚至当Google联合创始人塞吉·布林(Sergey Brin)被记者问到“Facebook与早期的谷歌是否有相似之处”时,布林甚至难以掩饰地醋意横生,说:“我认为两者的地理位置很相似,Facebook总部位于帕洛阿尔托,距离谷歌原来的总部不远。……谷歌和Facebook成名的时机有所不同。” 显然在2007年Facebook抢走了全世界人们的眼球。
当任何人,只要你使用了Facebook,就会有一种无形的魅力在莫名其妙吸引着你,让你时不时想上去看一下,即使没有什么事情也要登录。看一看Inbox里面有谁给你发了一个Message过来,谁告诉你一件什么事情,谁发给你一个新的请求,看看谁送给你一个新的礼物。或者是看一看News Feed里你的朋友正在干什么,他又添加了什么好玩的应用,写了什么新的文章,在干什么?或者谁和谁又成为好朋友了?他们都在看什么书?听什么歌,看什么电影?看自己的东西的时候,内心涌动着是一种希望被人关注和问候的一种微笑的欲望,而看别人Story的时候,会有一种偷窥别人生活和隐私的隐秘的快快感。而这种欲望和快感又被Facebook处理的那么微妙节制,显得非常彬彬有礼,不止于因潜在的欲望而冲动,也不会由内心的快感而莽撞。而当你很快地使用完之后,Facebook又从不打扰你,不会像手机一样接受到陌生人的骚扰、垃圾短信和广告,也不会像IM(即时通信聊天工具)一样,使你一上线就受到很多朋友“火热”的问候和有一搭无一搭闲聊的困扰。你使用它的时候会很轻松很快捷,不用它的时候它很老实,很听话地帮你维系着你和朋友之间的联系,记录和传递着你和朋友们的生活流(Life Stream)。就这样Facebook就像Apple电脑一样,具有了一种设计的魅力和美感,使得用Facebook的人既文明又优雅。可以很迅速而从容的构建和维护自己的社交关系。
而Facebook的个人档案、好友管理、隐私设置、私人信箱、即时通知、群组管理和附加应用等各种功能,成为人们管理自己社交关系的有效工具,你不必单独在电子邮件里发信件,不必单独去BBS里去泡论坛,不必单独去个人相册里发照片,原来彼此无关的工具都被Facebook整合起来,成为一站式的交流沟通工具。
尤其是今年5月3日其代号为F8的“开放式平台”( Open Facebook Platform)计划的推出,更使其毫不犹豫地占有了这个美称。在这一改写互联网历史的计划中,Facebook宣布完全开放自己的API,支持所有软件公司和互联网公司,以自己为基础和平台放平台(Facebook Platform)设计网络软件(Web Ware),与自己一同分享不断扩大的规模庞大的用户群。在短短的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Facebook平台上已经汇集了将近2000个应用。你可以用Ilike与朋友分享自己喜欢的音乐,你可以用Music Player 播放自己的音乐,可以用Visual Bookshelf与朋友分享自己正在读的好书,可以用Friend Wheel查看好友之间的关系,可以Poke好友一下,可以给他送礼,在他的涂鸦板上信手涂鸦,还可以在跳蚤市场上交换二手货。总之,Facebook似乎成为了网络时代的操作系统,开始变得无所不能。而Facebook也正是被一些Blogger认为是一款面向未来的网络操作系统(Web OS)。
正是这一点使得微软和Google恐惧,因为Facebook正在扮演微软在PC时代、Google在Web时代扮演的角色,微软层在硬件、软件和IT服务之间建立了标准,Google在Web、关键词、和Web广告之间建立了标准,将之整合为一个整体,在SNS时代建立个人、个人文件和网络应用之间关系标准的不是别人,正式Facebook。因此显然Facebook秉持了Web2.0时代“开放”的核心精神,更容易理解新一代用户。这是隐藏在Facebook成功背后的奥秘,也是微软、Google和Yahoo争相竞购Facebook背后的隐秘意图。谁拥有了这个标准,谁就是未来互联网时代的王者。
但是,非常聪明地Facebook拒绝了竞购高价的诱惑,将独立地开发和拥有这个标准。凭借这个标准Facebook将拥有越来越多的用户,并以此拥有未来。而整个互联网的历史也将因此被再度改写。
在Facebook磁性的蛊惑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放弃了传统网络沟通方式,正如Chad Lorenz感叹的那样在美国“现在十几岁,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正在越来越明显地逐步放弃自己的yahoo、Hotmail账户,转向Facebook,曾经我们那一代人是Email和IM改变了我们的交往方式,而现在改变年轻人交往方式却是Facebook”显然Facebook已经在渗透和改变着我们的交往方式,引发着社会交往形态的又一次变革。
中国也拥有了为数不少的Facebook的克隆着,其中比如千橡旗下的校内网也拥有了2000多万学生用户,新兴的比如友贴、海内网也在追随着Facebook的脚步。但这些网站,尚且不能与Facebook相提并论。都在模仿的层面上进行着Facebook功能的汉化工作。海内创始人王兴曾经成功地创立校内网,最后被陈一舟以200万美金收购。友贴的创始人是一个留学美国CMU(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北大计算机系学生所创,在应用上有所创新,重要的是许多北大和清华的学生在上面展开了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