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攀钢管理信息系统
(2022-03-12 14:05:29)
标签:
回忆录教育情感文化杂谈 |
1985年秋,我们系接到了一项大的科研任务,就是为攀枝花钢铁公司设计开发管理信息系统。项目是孙宇老师他们联系的,所以由张嗣瀛老师亲自当负责人。杨自厚、郑怀远老师则是副负责人,自控系、计算机系以及计算中心的多位老师都参加了该项目的工作。我也荣幸的参加了这项工作。我们先在学校培训了几天,然后一行二十余人从沈阳东塔机场乘飞机到成都。这是我第一次坐飞机,好像是一家俄罗斯的伊尔18型的老飞机。到了北京还经停了一次,才晃晃悠悠地到了成都双流机场。在成都住进攀钢驻京办的招待所,攀钢人热情款待,让我们应接不暇。第二天我独自上街逛了逛,去看了著名的武侯祠。“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杜老倌诗中的景象早已不再,武侯祠外已是一片繁华。当夜我们乘火车去攀枝花,因买不到足够的卧铺票,我们几个年轻人便坐在硬座车厢。对于我这常年往返于沈阳与武汉之间的硬座客,坐一夜实在不足挂齿。列车足足要开行十六个多小时,途中经过彝族居住区,我看到许多彝人肩扛背驮,带着各种物什上车。他们大多衣衫褴褛,散发着异味,远不像电影中的少数民族那样光鲜亮丽。上世纪八十年代,川西地区还穷得很呢!
我们的第一次攀钢之行并没有取得什么进展,无非是认识了攀钢的领导和计算机管理方面的技术人员,探讨了一下开展厂校合作共同开发钢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可能性,连个合作意向书都没有签下来便悻悻地打道回府了。回程的路并不顺利,待我们到了成都双流机场时因沈阳大雪航班晚点,我们一直在机场等待,一直到半夜2点钟才坐上飞机,凌晨才回到家里。虽然此行没有成功,但我开始见识到了科研项目从接触到谈判,再从签约到实施的全过程。这为我以后独立从事科研工作上了第一课,这比我头一次坐飞机的意义要大得多。
回家不久就传来了好消息,经孙宇、王景才等老师的努力,终于拿下了一个70多万的合同。我们将二次去攀钢先进行可行性分析,拿出初步的实施方案。此时春节将至,我决定带蕙丽和欢欢一起去武汉看望母亲,然后我独自从武汉去攀钢。将蕙丽母女留在武汉陪我母亲。攀钢事了之后我再回武汉,大家一起过年,过完年我们小家三口再一起回沈阳。当时已经有了从长春到武昌的直达车次,我们买好车票,带上热水瓶和尿盆,风尘仆仆地向武汉进发。经过27小时的颠沛流离终于到了汉口。母亲终于见到了她的第二个亲孙女,这时我女儿才两岁半,还不懂得亲情的可贵。母亲非常高兴,她大多时候是独居,一下子儿子媳妇和孙女都来了,寂寞一扫而空。晚上,妹妹回来了,带来了很多鱼。她在湖北电视台工作,福利就是好。该不是台里又给渔场打了广告,哪来这么多鱼?我高高兴兴得去收拾鱼,母亲张罗做饭做菜,妹妹自然是逗弄小侄女,一家人其乐融融。
不久我便乘火车去昆明,由昆明转车去攀枝花。在火车上我一直在想,蕙丽和女儿在我走后日子里也不知道能不能习惯。武汉的冬天还是很冷的,特别是对于习惯于有暖气的北方人更是难熬。蕙丽心地善良温顺,和母亲一定能相处好,这一点我是放心的。又经过20多小时的颠簸,终于到了昆明。我在车站售票处买到车票一出来,正好看到了郑怀远老师。郑老师在北京开会,乘飞机到昆明,正准备买票去攀枝花,于是我们俩就正好同行。我们在昆明住了一夜,上街上吃了顿饭,还是郑老师请的客。
在从昆明到攀枝花的火车上人特别少,我们俩坐了一大隔,四周都没有人。郑老师拿出带来的计算机报,一路给我讲计算机发展的趋势。看到DEC公司推出的局域网的新方案他十分兴奋,说是这个网络方案用到攀钢非常合适,于是他便在火车上按DEC公司的网络方案构建攀钢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网络架构。我对计算机网络是外行,帮不上忙,自然买饭打水便是我的工作。等到车到攀枝花,郑老师的方案基本上就有了个雏形,我们俩都很高兴,觉得这一路时间没有白费。郑老师是我最崇敬的老师之一,打我来东工工作,去鞍钢去攀钢,还有此后参加863计划,去沈阳鼓风机厂,我一直在他手下工作。多年来得到他很多的指导和帮助,师恩难忘,我永远记在心中。
到了攀钢我的任务是对能源系统进行调研,由于有鞍钢能源中心的工作基础,钢铁企业的能源系统那一套我早已烂熟于心,所以不觉得难。攀钢处在金沙江边的一小块坡地上,地名叫做弄弄坪,其特点就是地方小,一边是江一边是山,好容易弄出来的一小块平地。虽在江边水却来自不易,要从金沙江往高坡上抽水。钢铁企业要大量用水,所以抽水要消耗大量电能。而攀枝花地区电网容量有限,攀钢的自发电便成为主要电能来源。这是攀钢能源系统有别于其他钢铁厂的特点。
十多天的调研结束已经到年边了,中国人自然是过年为大,于是我们匆匆收拾东西回家过年。我这次跟大家一起先到成都,再从成都乘火车从襄渝线回武汉。回到家里,看到母亲、蕙丽和女儿一切安好我的心才放了下来。过完年我们又带着女儿乘火车返回了沈阳。
年后,我们第三次来到攀枝花,攀钢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终于通过了专家验收,但是此后项目的开发我没有参加。若干年后,这个项目获得了冶金部的科技进步一等奖,我也在参加者名单中,不过由于参加者很多,我并没有获得个人获奖证书。好在我并不在意,毕竟我只是在初期去了好几次而已。这也算是我的第一个获奖科研项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