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期间一直在家里宅着,静久思动,于是撺掇表弟们去金钟水库小住,顺便散散心。车子过了钟山,又过石苍,绕着环库公路而行。金钟水库刚建成没几年,植被还没完全恢复,还有不少建设破坏的痕迹,扑入眼帘的景色颇为单调,正觉得没趣呢,不想过了后溪大桥不久,右边闪过一座牌坊,上书“济川”两个大字,心念不由一动:那不是我们10年前就念念想去的地方吗?
10年前,一班驴友去济川徒步,带回来的图片让我流了不少口水,那里有专出状元的笔架山,可以泡脚的温泉,几乎完整的古民居古街,宋代的古井古桥,千年的“樟抱榕”合欢树,甚至还有古冰川遗址。但是济川地处深山之中,去到那里要翻过重重大山,山路很是惊险,此后再无人组织去那儿,所以一直缘悭一面。我是个相信缘分的人,这次真是“相逢不如偶遇”,于是在水库管理站小憩之后,就直奔济川而去。
济川,“济”就是坐船渡过的意思,“川”应该是指大江大河,既然叫济川,此地应该有不小的溪或河吧?但在村中村前走了许久,仅看到一条阴沟似的小溪,水色阴暗,两边已被田地和新建的房子挤占得快成一条线了,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济川溪?带我们参观的朋友说,小时候他们都是要涉这条溪去上学的,那时水量还是很大的。溪畔有一棵郁郁葱葱的樟抱榕古树,树高20多米,直径303厘米,冠径20多米,中为榕树,两旁为樟树,恰似“一身两臂同根生”,又称“合欢树”。以前两边山上合抱粗的大树比比皆是,慢慢地都被砍光了,作为村里的风水树,樟抱榕幸运地逃过劫难,成为仅存的古树了。
山中下了阵小雨,浓雾罩住了笔架山,已然辨不清山势了。笔架山被称为济川第一奇峰,山上有云顶岩,据说有石室十余处,曾有高人隐栖于此,联想到山下的状元亭、郑氏书堂,真是应证了那句古语—“人杰地灵”。梁陈时郑露之弟郑淑由莆田凤凰山迁居到济川,在此创办书堂,收徒讲学,使这里成为兴化文明的摇篮地之一。宋代状元柯潜曾游学此地,并留下诗句。莆田传说有一谶语:“祭坑卿监无人识,云顶山前出状元”,后来这里果然出了历史学家郑侨。
名人高士们的眼睛都是长在头顶上的,对读书静修环境的要求相当不俗,因而可以想象一下宋时这里的环境和文化氛围。据朋友说,在新的环库公路开通之前,这里几乎没有砖瓦房,全部都是有年头的古民居,建在两边山坡之上,颇有气势,加上村中的古桥古井古树,这里不活脱脱是一个宋朝古村的遗存?

P1
济川古村

P2
通向樟抱榕的山路

P3
樟抱榕




P7
四脚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