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来自日惹的爱
每次提起日惹,总觉得是一个很遥远的不可触摸的名字,就像小时候在《西游记》里看到的那些国别地名。即使在日惹晃了一圈之后,也还是挥不去那种不真实的感觉。
日惹一直是与火山地震联系在一起的,在我去过的地方中,没有一个会像它那样让人感到危险就在眼前,以至于在旅行前要做安全的评估。购买机票前,我甚至在网上查看婆罗浮屠是否在最近一次火山爆发中再度被掩埋。因为如果看不到婆罗浮屠,日惹也就不值得去了。这个人满为患的城市除了自然灾难,还跟种族暴乱的城市—梭罗很近,不用提醒,华人们都记得当年那段惨烈的记忆。
日惹人生活着自己的生活,不像一些旅游城市是围绕着游客转的。在日惹,除了婆罗浮屠和布兰班南等处国外游客多一点,其他地方都是清一色的本地人。即使是婆罗浮屠和布兰班南这样的遗产地,也是本地人远多过国外游客,婆罗浮屠还是日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到周末就挤满了叽叽喳喳找“老外”合影的学生。东南亚三大古迹中,只有日惹能看到原汁原味的市井生活,游客只是其中不经意的一朵插花。
日惹是伊斯兰文化和独特的爪哇文化的混合体,其集中体现为苏丹王宫。在博物馆里摆设的文物别妄想在其他地方看到:娃扬面具,类似中国皮影戏的夸张道具,独特的信仰衍生出古怪之极的文物。看了绝对增长见识,开拓眼界,能否理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加上王宫附近的欧式建筑,日惹就更让人感到混沌了。
这里肯定不是西方,但又绝不像东方。杂乱的街面,喧闹的市井,与发展中的东方小镇无异,充满生机却又杂乱无序;带斗篷的马车充斥着大街小巷(挤占了的士的生存空间),举目可见的破旧建筑,又仿佛置身欧洲中世纪古城;裹着头巾和面纱的神秘女人,会让你怀疑身处中东,但她们往往把你的视线引向Marlioboro大街最繁华的商城,那里竖立着肯德基和麦当劳醒目的招牌。
在日惹,我接触的第一个人不是日惹人,而是机上邻座的一位芬兰妇女,她是一家芬兰机构驻当地的员工。她向我推荐了前不久被默拉皮火山淹没的一个村庄,还详细讲解了如何坐公交车进城,使我顺利地从机场过地道到了公车站。
公车上很拥挤,身边的老太婆英语不好,但热心地问清楚我要去的地方,并交代售票员到点叫我下车。身后的一个女孩递给我一张名片,原来她家在那一带开了家旅店。
日惹住的不贵,吃的很便宜,前提是你吃得惯。在大街旁席地而坐,来一份米饭加炸鸡翅或鸡腿,就那样用手抓着吃,再来一杯类似闽南四果汤的饮料,这样你就算是融入了日惹的市井生活了。外面的大街上,是真正的车水马龙:不宽的主大街没有分道,小摊贩们占据着人行道,买卖声此起彼伏;道路上挤满了汽车马车摩托车自行车,行进速度犹如游行,花里胡哨的公交车不得不高鸣喇叭开道…这时,传来了阿訇高亢的宣礼声,呜哩哇啦的声音盖过了一切的嘈杂,礼拜的时间到了。

从飞机上俯瞰,32.5平方公里的日惹市区密密麻麻全是火柴盒般的房子。

印尼各大机场都可以办理落地签,现在不分停留时间,一律20美金。

TransYoj的公车停靠站是一间房子,要先买票才能进去等车。站里有专人管理,秩序井然。

日惹主大街marlioboro
主大街上的商品市场,主要经营鞋服,箱包等家居用品

市中心处的独立纪念碑,这里正准备举行一场露天晚会

日惹的城市招贴画

苏丹王宫前的三轮车Becha,是日惹的的士

有250年历史的苏丹王宫

王宫浮雕叙述着印尼反抗殖民侵略,争取独立的历史

王宫大殿
大殿中央,貌似苏丹坐殿议事的地方
水宫Taman Sari的大牌坊

水宫曾是皇帝的游泳池,皇宫的一部分。

几百年前就能有这样标准的游泳池,想必苏丹思想颇为开化。


水宫周围像个公园,现在被民居隔离,民居以往也曾是皇宫属地。

日惹人爱鸟由此可见一斑,鸟笼挂得比水箱还高。

通往水宫的地下过道,艺人歌唱得很动听。

博物馆里展示的爪哇的古代乐器

一种名为娃扬的民间表演艺术,类似咱们的皮影。
Verdeburg现在成了革命历史博物馆

背包客集中地Sosrowijayan路上的家庭旅店Dewi
Homestay颇具文化味:古式家具,石制摆件,拼花地板。

还有一个清幽的庭院,可以DIY的小厨房。

我在花园的躺椅上荒废了不少的时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