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十字路口的 Jinriksha Station
原以为新加坡弹丸之地,面积不到700平方公里,只有咱天朝大国的万分之一不到。就是跟莆田比,也只有七分之一(莆田面积4200平方公里),甚至比香港(1103平方公里)还小三分之一。香港逛了两三天就不知该去哪里了,区区新加坡三天应该足够了吧?没想到,这却成为了不可能的任务。尽三天的时间在星洲乱窜,不但没有完成预定的任务,还把自己折腾得垮掉了。
到达的第一天,虽然入境时尚早。但在机场里查阅地图,买Link卡,问路搭车耽误了不少时间。在小印度转了一圈,最后入住背包客栈时天已经黑了。于是决定从小印度走路去甘榜格南看一下回教区,趁这当口搞定已经在抗议的肚子。甘榜格南没有地铁,只好徒步一路南下到金沙湾。金沙湾类似香港的维港,是城市文明的户外大展场,也是情人们谈情说爱的好地方。受灯光魅惑,这里谈恋爱的成功率应该很高,但情人们的誓言和这里的夜色一样是不要掏腰包的。我一个人,只有看在眼里,叹在心里,只好和夜色缠绵了。
第二天是最辛苦的一天,清晨而出,半夜方归。地铁+徒步+走路+步行,也不知道到底走了多少路,逛了多少个点,算是结结实实地当了一回新加坡的土地测量员了。粗略估计走过三十多个点,这哪是旅游,简直是自残了!记得当初国内一个公费旅游团到新加坡,打的旗号竟然是“纪念红军长征70年”。好嘛,就让我继承一下革命先烈的遗志,把“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传播到星岛吧。
新加坡河两岸的点不是寺庙就是博物馆,还有一些娱乐设施和市政建筑。缺少自然景观的新加坡人把酒店也当成了旅游必到之处,比如金沙湾酒店,莱佛士酒店。莱佛士酒店代表了历史,金沙湾酒店则迎合了时尚,也算是旅游的招牌吧。对于我,其实最企盼的是整个行走过程中的见闻,如果能碰到当地的一些民俗活动,那就是完美了。那些所谓的景点,在我都是可有可无的“鸡肋”,至于进不进,要看时间看心情看门票。很多时候,我只是一个做“橱窗游”的“非游客”,估计很多人要在心里骂我“二”了。
第三天是圣淘沙一日游,因为没有安排好,错过了黄昏的南中国海沐浴和晚上的水火激光表演。这还不算,几天来的烈日下奔走,空调里进出终于酿成了恶果。下午在乌节路逛时就渐感体力不支,积了十几天的劳累一起爆发,接着就是头昏昏,身软软,游兴全无影。本来还想继续去北边的动植物园园,武吉知马和西边的裕廊飞禽园,只能作罢了。晚上在河滨坊和克拉码头一带走走看看,也算不辜负星洲的第三个夜晚吧。
事后再看地图,我所走的只不过新加坡的三分之一而已。新加坡人是“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大师,把一个“蕞尔小邦”雕刻成了一片锦绣繁华之地。在人均只有150平米的国土上,不但实现了“居者有其屋”的大同理想(85%的人住公共组屋,人均居住面积21平米),还留出大片的土地给公园绿地,自然保护区以及游乐项目……圣淘沙只有巴掌大,却集聚了全世界最时尚的游乐设施达三十多处之多,就差没有迪斯尼了……可以说,新加坡是“华夏复兴”的蓝本,寄托着华人千年来“民富国强”的梦想。
五十年前,新加坡像是没有奶吃的婴孩,哭着喊着投入大马娘的怀抱,没过几年却被人家无情地扫地出门了。没有了退路,没有人亲着疼着,只好跌撞着往前摸索,却意外地趟出了一条光明的路子。看看今天的新加坡,依稀可以看到未来的北上广;而逛逛新加坡的城市文明博物馆,才能看到实质上的差距,才会明白:未来,我们还有很长一段的路要走。
莱佛士酒店:世界仅存的几个最大的19世纪旅店之—,深为作家和影星们喜爱,卓别林是其最著名的住客。

牛车水外围很有南华特色的街区和房屋。

五颜六色的百叶窗,绘有各种图案的临街面墙,这样的房屋在马六甲也有很多。
闽南特色的走廊

这栋楼的主人/设计者是个京剧爱好者?


城市文明博物馆中的“金沙湾专区”,展示城市设计建设的成就和理念。

城市建筑设计

城市模型
2001年的规划蓝图。旁边还有一幅2008年的Master
plan,是今后几年新加坡努力的方向。

学生们正在认真观摩,未来的城市设计师将从他们当中诞生。

牛车水的Smith
St,牛车水原貌馆就位于这条街上。

城市喷泉
和十几年前相比,Lau Pa
Sat老巴刹一点没变。当年我LP就在附近的AIA里的一间写字楼里上班,这里成了她的食堂。

老巴刹里汇聚了各色菜系:马来菜,印度餐,川菜,闽南菜...

滨海公园一览

City Hall 政府大厦

莱佛士登陆点

Peranakan 土生华人博物馆
Chijames赞美坊:
新加坡重要的历史古迹之一,由教堂改建的赞美大厅是音乐剧、演唱会、戏剧等的演出地点。
赞美坊背面

政府大厦前的Padang广场

林谟盛纪念塔

圣安德烈教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