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哥的那些寺
标签:
吴哥暹粒游览线路柬埔寨高棉文化吴哥窟旅游 |
分类: 泰国,柬埔寨 |
亚非的文明古国,文化精华大都不在当今的首都,而在前王朝鼎盛时期的故都。到柬埔寨,可以不到金边,也可以不去西哈努克,只有吴哥是必去的。时间有限的人一般都直奔吴哥,看完就可以直接走人。
八年前论坛流行的时候,一个关于吴哥的图文帖让我口水流了一地。初见那些宏伟的建筑,精美的雕刻,难以捉摸的仙女,树与寺庙的纠缠,就一直成为心中的一个美梦。那时,个人护照没有完全开放,签证也不好签,很多国家还没成为旅游目的地。梦想很遥远,对于善于坚持的我,却从不敢言弃。
等到真的走进丛林的那一天,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感已经淡化了很多,那种惊艳如触电般的感觉也无处可寻。热带雨林的闷热,即使在有树荫的地方也是不打折扣的。每天必有一场的倾盆暴雨,让人浑身上下里外皆湿。在这种湿身的状况下,岂能奢谈空调房里看高清碟片的享受?何况除了细部的雕刻,这里的寺庙建筑几乎一样,除非建筑学家,美学家,考古学家,相信你的新鲜感会很快随时间递减,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完成任务的紧迫感。只是偶尔,在寺庙的廊道里坐久了,就会有一种瘆人的阴气逼上脊梁和后背,这阴气不仅来自阴森的热带丛林,也发自历史暗淡的背影。
在暹粒的每一个角落,亚洲面孔都多过欧美。本来一路上很渴望碰到一两个国人可以聊聊天,可是看到这里成群乌丫丫的中国人,却已经没有了上前攀谈的兴趣。据说来柬埔寨旅游的国人每年以近50%的速度增长,即将超过韩日成为第一大亚洲客源国。我想,用不了多久,这里的菜贩,饭馆老板,突突司机就都会讲简单的汉语了吧。
吴哥的游览线路是现成的,三天的时间分配给小圈,大圈和外圈。每天凌晨,大家按照自己的既定行程做洋流运动,傍晚时分纷纷回流。大家看的东西都一样,线路也一样,你能看懂多少取决于你事先做的功课。
暹粒不允许外国人租骑摩托车,说是为了游客安全考虑,但我宁愿相信是为了本地人的就业考虑。本质上,骑自行车不会比骑摩托车安全多少,况且在大吴哥的范围内骑自行车有一定的挑战性。估计没有几个人愿意在这儿过骑行瘾的,因为满大街都有热情问候的“TuTu”仔。我就是在街上随机拦了一个貌似老实的突突仔,跟他谈好了线路和价钱,并约好第二天早上4:30到酒店门口接我。为了避免误解,我指着地图上我的酒店一再让他确认。
然而,第二天我还是被放了鸽子。从四点半一直等到五点,也不见那家伙出现。只好临时叫了个摩托,如此这般地吩咐了一番。也不知道他听懂了多少,只见他一味地“嗯嗯”点头。后来才知道原来是个“雏”,只听懂了我给的价钱(几个手指头还是清楚的),其他一概是鸡对鸭讲。好在寺庙的名字他还能听懂,我们就在地图上指指点点,像打游击似得一路玩将过去。
已经不能再耽搁了,我们开始在凌晨的灰暗中一路飞奔。我趴在他的肩膀上一再要求先去买票,他却“嗯嗯嗯”地抄小路直接把我送到了小吴哥。没有意外地,我一踏上护城河的桥,就被挡了回来。等到飞奔回去买票再回来时,已经错过了最初的那一抹晨光,莲花池旁站满了人,期待中的色彩全无。真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欲哭无泪啊!
吴哥的游客中,亚洲面孔明显多过欧美。其中中韩日占多头,还有不少来自台湾,新加坡,大马,港澳。

小吴哥雕刻长廊最精彩的一面:兰卡大战(局部),猴王的部队大战魔王的部队。

Banteay kdei前的小贩

来自澳洲的驴子,竟然徒步过野长城,虎跳峡,华山,西藏等不少国内户外线路。我们在Ta
som寺畅聊了一个小时,躲过了中午最毒的日头。

圣剑寺前的“搅拌如海”破坏最为严重,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的头颅,不是被切掉就是被削平。

圣剑寺一角,树有渐占上风的趋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