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格:活着的印刷术

标签:
德格印经院更庆寺藏文化发祥地最古老印刷术活的印刷术旅游 |
分类: 大西南 |
浓郁的墨香,油亮的滚筒,堆堆叠叠的经页,埋头劳作的工人,这只是德格印经院作坊中的普通一组。由于寺院不许用电,从天井洒下来的光线只能照亮局部,偌大的工作室半明半暗,更增添了神秘的气氛。工人们分成两列10组,各自忙碌着自己手头的活,磨墨,搬抬印版,印刷,晾干,整理,一切都井井有条,似乎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
昨晚下了一夜的雨,我们都暗自担心今天的行程。从白玉到德格的公路沿着金沙江的上游一路向北,两岸高山耸立,右边是逼仄的悬崖峭壁,随时有落石或泥石流的可能。下面就是深切的金沙江河谷,分布着许多险滩,著名的叶巴滩大峡谷就在这一段。这条县道几乎没有一处是完好的,我们乘坐的长安之星不得不在水洼之间左右扭转,跳着惊心的布鲁斯。还要不时地躲避迎面而来的大货,险状层出不穷。我的手紧紧握住副驾的门把,只待一有紧急情况,在第一时间推门跳出去。
德格土司是藏族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土司之一,其势力范围最大时曾达到西藏的昌都,和甘孜的其他地区,白玉也曾在其统辖之下。白玉著名的河坡乡和嘎托寺本来也在我们的计划之中,只是时间有限,只能忍痛割爱了,因为我们还有更重要的目标在德格等着我们。
德格是藏文化发祥地之一,作为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德格印经院拥有着许多世界之最。规模最大,木刻版最多,目前保存最完好(保存了整套用手工完成的印刷流水作业)。从印刷史的角度来说,这里堪称中国传统印刷术“活着的博物馆”。德格印经院还是藏区三大印经院中收藏典籍最丰富的一,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富有神圣意义的图书馆,对于保存和发扬藏文化至关重要。
我们一一参观了磨墨台,印刷作坊,印版房,展示室,研磨室,造纸作坊,连印经院对面的刻版室也没有放过。看完之后,几乎没人不惊叹:这分明是一座寺庙嘛,哪儿有一点像印刷厂啊?院墙外,如水般的藏民围墙转经,磕长头,拨动转经筒,无一不专注,无一不虔敬。因为他们相信,只要来印经院朝拜一次,今生的功德就会成倍增长,来世也必定能获得智慧的解脱。
更庆寺和印经院都位于欧普龙沟口,是很自然联在一起的。顺着印经院门前的小路走几步,就到了更庆寺。寺院门是关着的,我们只好在院子对着乌鸦狂拍。这时,一个戴着金边眼镜的喇嘛向我们微笑着走来,诚恳地邀请我们进去参观。这位斯文的喇嘛原来就是更庆寺的堪切(日常住持),刚要出门时看见我们被挡在门外,这才过来相邀。我们忐忑地问能否拍照,堪切眼露笑意,“可以啊,随便拍吧。”口气是不容置疑的,好像很奇怪我们会有这样的请求。
寺院规模不大,感觉却一如大寺庙。堪切已经是如此的气宇不凡,店堂里的摆设怎能不讲究呢?无论是天花藻井,门窗立柱,还是布幔经幢,菩萨立像,图案皆繁复,样式皆精致。当然,最珍贵的应该是那尊释迦牟尼的等身像,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规模不大的更庆寺却有着与众不同的雍容高贵的气度。
逛了一圈之后,我们围坐在长凳上,静听堪切的讲解。原来堪切曾到过内地的许多名山名寺(在南普陀呆过很长的时间),经常与汉传佛教的高僧进行切磋探讨,对教义,佛理,人生有诸多感悟,所以对汉人的文化习俗更为理解,当然也更敬重。
没想到在这样的小镇,竟然还能住上星级酒店。绒麦昂扎酒店就在县城的主大街上,离印经院也不远。酒店房间很多,设施齐全,甚至有电热毯,收费却很低廉,仅20元一晚(估计是全国性价比最高的了)。
为庆祝此次川青甘行程已经过半,度过了最危险最难熬的前半程,我们选了镇上的一家四川火锅店作为今夜的畅饮之所。恰巧邻桌就是德格民政局长和石渠的人大主任,一个过来敬酒,要尽地主之谊,一个热情地邀请我们前往下一站,还给我们介绍了不少石渠的情况。
欧曲河和金沙江的交汇处,清浊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