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的港湾:山打根
标签:
山打根圣马可教堂沙巴旅游山打根旅游 |
分类: 东南亚 |
天寒地冻的日子里,我又忽然怀念起那个悠闲如清迈的山打根小镇。
那是在炎炎的夏日里,告别了梦幻一般的海底深蓝(仙本那),我又一头钻进了山打根的热带雨林,与世隔绝两天后才从雨林里钻出来,回到了山打根中心。刚刚找到旅店住下,一场夏雨不告而至,带来了难得的清爽,使得饱受夏日之苦的我不胜欣喜。
其实,山打根没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地方,所以一群在丛林里朝夕相处的旅伴在午饭后就各奔东西了。法国人Pascal回去尼斯和妻儿团聚,美国佬要去菲律宾继续旅行,两个德国妞则南下仙本那,去亲密接触海底的深蓝了。旅途总不免离合聚散,我又一次独自一人,坐在宽荡且破旧不堪的公车里向着镇中心开去。
山打根曾经是沙巴州的首府,也是东马第一良港,全国最大木材出口港和渔港。在它的全盛时期,一度是全世界最多富豪的地方。旅居此地的华人一度把她称为“婆罗洲的小香港”,以自己辛劳创造出来的繁华为荣,并且多少有点怀念家乡的意味。二战期间,大部分建筑被联军和日军焚毁,历经战火的山打根一片苍凉几成废墟,已不再昔日的繁华。
这里曾是华人下南洋的第一站,飘零海外的华人以此为跳板,前往东南亚其他地方,或者干脆就在这里停留下来,繁衍生息。现在山打根的人口组成就以华人居多。我所住的London Hotel就是一家祖籍海南的华人开的。而从山打根飞往KK的航班上,也大部分都是讲着粤语和潮州话的华人。
沙巴州能成为不受台风侵害的度假胜地的代名词,多少要归功于写下“风下之乡”的美国作家Agnes Keith。沿着Jalan Istana安静的山道蜿蜒而上,仿佛还能感到热带雨林的气息。故居面积不大,却独占了山顶的一个好位置。附近有个观景台,可以俯瞰整个山打根海湾。面积不大的镇子就横躺在山脚下,面对着苏禄海,背靠着山,安静得似乎还在沉沉的午睡中。
山上有不少历史遗迹,山的另一边还有日本人墓地,二战中国人纪念墓地。(离镇中心不远的地方,还有一个War memorial,专门纪念在二战中被日军折磨至死的盟军战俘)。如果有时间,在故居对面的English Teahouse喝一杯英式的下午茶吧。穿着英式短裙的服务员会把你带回一个世纪前的殖民时代,环顾四周,你会感觉到处充满了心酸的怀念,让人不知道是该喜还是该悲。
从山上下来,穿过矗立着钟塔的交岔路口,走进Jln Singapora新加坡路。这一带都是安静整洁的山上住宅区,山路弯弯曲曲,行人很少,只见车来车往。山上这里一座观音庙,那边一座基督教堂,古色古香的圣马可教堂,面积挺大的圣玛丽天主教堂,还有三圣宫和红新月中心。如果不是亲自到此一游,很难相信如此小的一座山上,会齐聚着众多不同的信仰,却又各自相安无事。所有这些都仿佛是山打根历史的缩影,甚至是整个马来西亚多民族多人种混居的活证。
马来人很享受这样的生活状态,在木屋里过着各自的悠闲日子。房前屋后种满鲜花,院子里则养着猫猫狗狗,很少院门和围墙,却更能营造出恬静的田园气息,隔离山下的繁华喧闹。出门几步就能向自己的“主”诉说衷肠,灵魂有了永久的寄托,这样的生活不闲适也不行啊!
沿着山路下山,可以一路走到滨海大道。这里是山打根人休闲的好去处,每当黄昏的时候,这里就聚满了人。谈恋爱的,钓鱼的,吹风的,甚至无所事事的,只为了相约海湾里美丽的日落。
山打根远没有KK繁华,街道上也安静得多。Jln Pryer的Gentingmas Mall附近聚集了山打根仅有的几个大超市,中央市场和车站也在这里,人车有点嘈杂。除此商业中心之外,大部分街道到了八九点就没有什么人了,商店也都陆续关门。想要吃饭或者买东西,想不赶早都不行。
第二天一大早,我在大街上寻找去机场的Batu 7,问了好几个人之后,最终有人帮我喊来了一个矮小的管理员。他把我带到美丽华超市前面,和我一起等车。车子来的时候,他特地给司机交代了一番。我跳上车时,司机很不好意思地说:“还没有马上走,还得在市区里兜一兜”。
车子在市区内转了一圈,又回到Mini Bus车站侯人,好在等的时间不长,很快就转出了市区,驶上了宽阔的机场大道。大约半小时后,售票员在一个路口喊我下车,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看到在红的紫的白的花树后面,就是那座高大的机场大楼了。

山打根中心的Hotel London ,老板是来自海南的华人

山打根是通往雨林探险猎奇的门户,可以参加丛林穿越,也可以观赏各种珍稀鸟类,每年还举办观鸟节。

这里的民居很少围墙,也没有院门,就这样一栋栋矗立在鲜花绿树从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