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二战V字手势后面的心理战

(2007-10-14 22:09:27)
标签:

我记录

感动瞬间

知识/探索

v

胜利

丘吉尔

阿甘正传

二战

分类: 【心灵☆探索】
 
                     二战V字手势后面的心理战
 

     在我们平时摄影时,人们最多使用的手势无外乎是两指“V”和三指“OK”。当然很多人现在也开始用两只手均摆出的V字造型来展示自己。

 

     上周六,我在央视6看到的《阿甘正传》里,见到了阿甘的展示。

 

     当珍妮与阿甘在反战演讲会上巧遇后,欲乘车与反战斗士远行,望着车窗外的阿甘,珍妮向阿甘展示了V字的胜利造型。

 

     阿甘则心领神会,一只手向珍妮举起,并竖起了标准的V字,但另一只下垂的手同样伸开了二指,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倒V字的“恶搞”手势,这个隐蔽的手势,我看了该片第十遍时才第一次注意到。可能是首次看中文配音的电影版本,这样可以把更多心思注意到情节和细节上来。

 

                                            文:坐听琴岛

 

 

 

http://img.phoenixtv.com/res/200709/0917_169591.jpg

丘吉尔那著名的V字手势

 

      许多人知道是来自英语单词“victory”的第一个字母,却不一定知道这还与二战期间展开的一场特殊心理战紧密关联。

 

      生活中,我们时常会看到一些人总喜欢把食指与中指分开,形成一个“V”形,来摆姿势照相等,用以表达高兴和胜利之意。然而,说到这个手势的起因,许多人恐怕还只知道是来自英语单词“victory”的第一个字母,却不一定知道这还与二战期间展开的一场特殊心理战紧密关联。

 

      二战爆发后,西欧各国相继沦陷于德国法西斯的铁蹄下,当时有个叫维克多的比利时人,利用电台以“不列颠上校”的名义,每天从英国对比利时广播,号召同胞们奋起抗击德军。1940年末,他突发奇想,提出以“V”表示胜利的意思,并呼吁人们在德战区广泛书写字母“V”,以示对抗战的坚定信念。

 

      几天之内,比利时的首都、城乡、村镇的街道上和墙壁电线杆上,到处都能见到大大小小的“V”字,就连德军营房内也频频出现。很快“V”不胫而走,传遍欧洲,亲朋好友见面也往往伸出手指表示“V”,心照不宣地表示出团结一心、反抗法西斯的决心,甚至英国首相丘吉尔也非常喜欢打“V”手势。“V”运动高涨,在欧洲掀起一场反法西斯斗争热潮,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精神攻击力量,冲击着德国法西斯军队的心理战线。对于“V”的巨大历史作用,战后人们念念不忘,并逐步将其扩展到了需要表示胜利的各个领域。

 

      从心理学来说,“V”运动正是运用心理暗示的方法来唤起人民的斗争意识。

所谓暗示的方法,就是用含蓄的、间接的手段对人发出刺激信号,使其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并进而控制其行为的方法。军事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他们选择5名士兵,先测出正常情况下的最大握力为101磅,可是对他们催眠后,暗示他们是软弱无力的,这时测得的握力只有69磅;随后,又暗示他们有很大力量,这时测得结果竟有140磅。通过平均握力的暗示实验,人们看到了暗示所产生的心理能量是多么的巨大。

 

      心理往往会对战争胜负产生重要影响,这已被无数战争实践所证实。我国的《孙膑兵法》中曾言:“形以应形,正也;无形而制形,奇也。”意思是:用有形的东西去制伏有形的东西是正常的,用无形的东西去制伏有形的东西是特殊的。中国古代兵法中的奇、正之谈,正折射了几千年战争中心理战的特殊作用。

 

     心理暗示在战争宣传中作为一种重要手段同样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运用心理暗示对敌人施加心理压力,可以有力地影响敌方的情致,而在情致影响下敌方的意识和行为都会相应地发生改变,而且这种影响是深刻的、长久的。

 

     盟军在欧洲战场上曾大搞心理暗示袭扰,使德军正常心理活动失调,从精神上削弱了德军的斗志,瓦解了德军士气。战争中,这种袭扰既在前线应用,又在敌人后方实施;既有宣传鼓动作用,也常用于精心策划的破坏活动,使德军昼夜不宁、草木皆兵,真是惶惶不可终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