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岛印象

(2006-08-04 22:53:25)
分类: 【时评☆杂谈】
 
                       青岛印象
 
                        图文:海_蓝蓝
      今天回访7月31日第一次来我家的博友海_蓝蓝,一进门就看到了这篇文章,我决定摘录下来。因为这不是我的作品,是一个外乡人对青岛的印象,更加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当然里面的内容是其个人主观印象,有些不是完全符合现实情况,但是我很佩服她的特别出色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
 
    摘录此文的另一个原因是今年10月的黄金周,我所在的心浪沙龙博客圈将在青岛搞一个沙龙博友的聚会活动,希望这篇文章能对即将来青岛却从未来过的朋友一个初步的印象,再次感谢海_蓝蓝友情提供此篇文章供大家欣赏。
 
               摘录人:坐听琴岛
 

青岛印象

 

青岛很美。大海赋予了这座城市俊朗阳刚的外表,优雅端庄的神韵,更赋予了她诗人一般湛蓝浪漫的灵魂。我喜欢这座城市,在海边生活了二十年,闻惯了海风的咸腥,看惯了海雾的迷离,听惯了海潮的絮语,一下子就在青岛这座海滨城市找到了感觉的共鸣。但她与我生活的地方有着很大的差别,三、四年前有机会去青岛小住,她的大气,美丽,优雅,文明,繁荣,灿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道路

 

去过青岛的人都知道,这座城市的道路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斜向。她很少有正南正北方向的道路,而以东北—西南向和西北—东南向为主交叉穿行,构成了城市四同八达的血脉,以至像我这般方向感先天不足的人三转两转便一头雾水,找不到北了。青岛的道路名字也起的特别,我不知道全国还有哪些省市的名称还没有被列入青岛的路名中,海口路,宁夏路,香港路,南京路,山东路,哈尔滨路,内蒙古路……坐在车里偶一抬头,你就能在青岛的路牌上找到熟悉亲切的家乡名字,不由得莞尔一笑,笑那个集广袤和厚重于一身的名字竟然就跑到这里来做了一条街道的名字,心情也会不由得轻松愉快起来。

 

(二)公交

 

青岛的公交车早在几年前就实行自动投币和月票IC卡的方式,车上只有一名司机,乘客前门上车,投币或划卡以后走向车厢,后门下车。公交车的客流量特别大,但车内非常安静,没有人大声说话,没有人吵闹喧哗,这便是青岛人的精神文明与道德涵养之所在。我这样的大嗓门到了车上也会自觉地把音调降低八度。记得第一次坐公交车的时候闹了一个笑话,我跟亲戚没坐在一起,让她给我递东西的时候一亮嗓把大家吓一跳,我自己也楞了片刻才回过神来,面对车上人们善意的笑声难为情了很久。我真想跟人家解释一下,我不但天天在课堂上“练”嗓,清晨跑步的时候更是对着苍茫的大海“喊”嗓……可这青岛人也是生活在海边的呀,人家咋就说话那么温柔呢?

 

乘坐公交的人从不见争抢座位的行为,很多路程近的乘客都是主动到车厢后面扶杆站立,中青年看到老年人上车会主动站起来走向一边,无须多言。而老者或者其家属也会很妥帖地点头致谢,也无须多语。半路有人下车腾出座位,站立者就近入坐,入坐前一般会大量一下身边的乘客,发现有疲惫者或年龄稍长者则会示意对方就坐,受到礼让的乘客心领了这份关怀就是,点头致谢安然入坐。一切都那么井然有序,毫不拖泥带水。这应该是多少年来公交行业磨合与发展的结果,是公交文化积累与沉淀的表现。只是我不知道,几年以后的今天,青岛的公交车上是否依然是一副井然有序的状况?

 

在青岛虽然坐公交很方便也很舒服,但我还是很不适应。我是在小县城撒野惯了的人,说话大嗓门,人未至笑先到,出门骑上摩托车风风火火多洒脱,而等公交车着实让我着急上火,坐公交车又着实让我受拘束限制,一路上走走停停,简直像一条大蚯蚓在宽阔的公路上蠕动,真有急事可就什么都耽误了。相比之下特别喜欢乘地铁,喜欢它的节奏之快和安全平稳,但却不喜欢乘客之间的冷漠与淡然,更不喜欢有些地铁乘客的随心所欲。去年在北京,我带了两个学生,所以特意多乘坐几次地铁让他们学会辨别进出口、辨别方向、学会看乘车路线等等。在地铁上,乘客之间形同陌路,你抓不稳栏杆、你大嗓门都没有人笑你也没有人理你。曾经遇到一对年轻的情侣,竟然在车上公然调情接吻,他们目无旁人,旁人目无他们,我差点又犯了职业病让他们注意点影响,照顾一下身边那些未成年儿童的眼睛。北京太大,外来人口又多,人口素质参差不齐,地铁的高效率低消费又成为大家的首选交通工具,所以乘客之间形同陌路、互不相干也就不难理解了。我曾经帮助一位抱小孩的妇女给宝宝穿上蹬掉的鞋子,她诧异地看着我致谢的眼光让我至今难忘,我想她是没有料到会有人在地铁上笑眯眯地为别人的宝宝穿鞋子,因而道谢的同时又掩饰不住内心的惊讶和不信任,没准她还把我当成人贩子呢!

 

(三)安全

 

走在青岛车水马龙的大街上,尤其是最繁华的十字路口,你会惊奇地发现,这里荡然没有了公交车上的井然有序、彬彬有礼,人们行色匆匆,左绕右拐,总能切断车流穿过马路,其从容自然、游刃有余的程度令我咋舌。我曾经多次看见过这样有趣的现象,绿灯亮起来了,长长的车龙纷纷起步,欲往前冲。可是前面人行道上,行人背包挎袋,几乎看都不看一眼身旁的各色汽车,呼啦啦一个紧跟一个一个傍着一个径直向对面走去,我一楞神的工夫,被亲戚拽了一把,也只好稀里糊涂地跟着人流迎着对面人行道的红灯就走。更有意思的是这些理直气壮的行人里面,常常会夹杂三俩外国友人。我可是听说外国人在本国是相当遵守交通规则的,可怎么到了青岛交通规则就对他们失去了约束力了呢?这可真叫入乡随俗了。几年过去了,现在的青岛不知道还是不是这样两只脚的不怕四个轮的,最近几次去那里都是来去匆匆没能住下,也没有经过市中心的繁华地段,而且因为去时总是有事情要办更没有观察的闲趣,所以如今的状况就不得而知了。但我想在交通管理日益健全的如今,应该是不会再有这样的趣事了。但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我写到这的时候,忽然心血来潮,在地址栏里输入了“青岛最繁华的大街”几个字眼,竟然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青岛惊魂》,一个现居法国的青岛女士去年带着外国老公回家过年,通过亲身经历对青岛的交通安全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其中有段话是这样写:“每次我走在街上,横穿马路时都有一种经受枪林弹雨的感觉,望着那些横冲直撞的名车,破车,一般的车,好像只要开车就高人一等,走路的人总之是穷人,穷人撞死就撞死吧,省得还得扶贫!”在作者的眼里,青岛的交通特点不是两只脚的不怕四个轮的,而是四个轮的根本就不把两只脚的放在眼里了。作者在欧洲生活了七年,早已习惯了汽车对行人的礼让三先,对交通规则的严格遵守,而今看到故乡的车辆如此不懂规矩,自然是要气愤的了。不过无论谁怕谁谁欺谁,总之反映一个问题,就是青岛的交通安全实在有点问题。说实话,我也希望无论在哪个城市,四个轮的汽车一定要怕一怕两只脚的行人,毕竟车轮滚滚太无情。

 

(四)行乞

 

青岛的大街上越是繁华的地方,行乞者越多。从四方长途车站走出来上了天桥,短短的一段路上竟然发现了四个向过往行人乞讨的老人。我简直不能相信,四个老人啊!那么大年纪的老太太,有六、七十岁吧,个子矮小,皮肤黝黑,白发凌乱绾起,半旧的蓝色褂子有些大,一只干枯的手从挽起的衣袖里伸向你的面前,一双眼睛却很有神地盯着你的表情。那个胡子盖住嘴唇的老人,眼神有些呆滞,木讷地站在天桥的一边,伸出的手半握着,仿佛担心行人施舍给他们的财务会不翼而飞或被人抢走。

 

我向第一个行乞者手中放了两元纸币以后,心里有种慈悲感。我带着9 岁的女儿在身边,我想我应该向她灌输一点这样的精神境界: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而且我那时也正在资助两个湖南的孩子上学,那是我收入中一笔不小的开支。但是当我一路走下来,发现伸在我面前的手竟有四只的时候,我有了一种被欺骗的感觉,甚至有了一些愤怒。很明显这不是青岛市里的人,那么是谁,让这些本该尽享天伦之福的老人出来乞讨?是他们的子女不孝?还是他们自己好吃懒做,不懂得自爱?亲戚笑话我说:如果你见到一个行乞者就施舍两块钱,那么你走遍青岛,估计就得一个月不要吃饭了。女儿伸了伸舌头,抬头来看我的脸。

 

   傍晚,我们顺着五四广场、音乐广场绕到香格里拉大酒店的时候,已经是华灯初上了。就在这一条长街上的人行道上,各种各样的行乞者让我心酸。一个花甲老人光着上身在香格里拉酒店的对面面无表情地拉着二胡,他的眼神苍茫而空洞,我不知道他在酒店扑朔迷离的霓虹灯中看到了什么?是他的未卜的将来,还是曾经困顿或者辉煌的过去?牵动着我的神经的,是他身边熟睡的一个小男孩,看不清什么模样,大约跟女儿差不多年龄,那应该是老人的孙子吧。孩子的身上盖着一件单薄的褂子,那该是爷爷的。我把两元纸币递到女儿手里,让她送到老人面前的掉了好几处瓷的搪瓷缸里。我拉着她的小手说:这位爷爷不是在乞讨,他是在献艺,他是靠双手的劳动混口饭吃的,而且他还带着小孙子,他是个有爱的老人。另一个打动我的行乞者是一位中年妇女,她坐在人行道上,腿上躺着一个身体残缺的男子。男子的两条腿截肢 了,女人面对走过她面前的行人酸楚地重复着一句话:行行好吧,救济救济我们吧,男人得病了哩!我给了他们救济,对女儿说:“她应该有能力挣给丈夫一碗饭吃的,但她却选择了丢失自己的尊严。”“那你还给她钱?”女儿不解地问。“因为她总算一个有情人,即使要饭吃也没有丢掉那个丧失劳动能力的丈夫。”我不知道女儿能够听懂多少我的话,但青岛之行,她确实学会了该怎么看待行乞者。

 

(五)男人

 

说点轻松的吧。我不知道我说这个话题会不会有人取笑我,但我还是忍不住要说出来。我见过的青岛男人,包括出租车在内,很少有皮儿黑的。开始跟别人没敢说,怕人家笑我盯着男人看,回来后跟老公说起这个有趣的现象,他也不信,说那是海滨城市,海风最容易让皮肤上色变粗的。后来他去过几次,有意观察了一下,还真挺服我的独特观察力。那次我们在青岛一个规模不小的饭店用餐,发现诺大的餐厅里找不出第二个比老公黑的男人,我戏谑地称他是“非洲大陆的来客”,他自我解嘲地说:“白男人也要黑男人衬呢!”一会儿又自己嘟哝说:“甭管白男人黑男人,能骗到媳妇就是好男人。”

 

这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后来我总想,凡在城市上班的男人相对来讲都要长得白净些,除了他们坐车上班不经受风吹日晒霜打雨淋之外,是不是城市的水含的漂白粉剂量大一些也对他们的皮肤有漂白作用了呢?这当然是笑谈,但青岛的男人的确是一色的白,而走过的其他一些城市则是黑白参半,包括南方一些地方。北方的男人个高皮黑,身材魁梧,性格也大多比较倔强爽直。而南方的男人性格温和,宽容体贴,身材往往也长得比较矮一些。相对来说青岛的男人外表俊朗挺拔,性格也淳厚柔和,应该是集中了南北方男人的优点的,建议待字闺中的妹妹可以考虑为自己选一个青岛的男人做夫婿。果真成就好事的那一天,可要记着感谢我这个媒人哦。

 

 

2006.8.3

?/P>


 

文章链接:

http://blog.sina.com.cn/u/49759e31010004im

文章引用自:http://blog.sina.com.cn/u/49759e31010004i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