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贴:<论语>心得

(2007-02-15 22:12:50)
分类: 读书观影与幸福感悟
转贴:<论语>心得 梅花迎春到,春节好!
 
论语》——2500多年前的孔子经典语录,今天还能对我们的心灵产生触动吗?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来解读《论语》,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

    1 快乐秘诀

    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在《论语》中,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那就是如何去找到内心的安宁。

  子贡曾经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么样?

    老师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也不会因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

    安贫乐道,在现代人眼中颇有些不思进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

    子贡问了老师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他说:“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您能告诉我一个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且永久受益吗?

    老师以商量的口气对他说:“其恕乎!”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

    什么叫“恕”呢?老师又加了八个字,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

    什么叫“半部《论语》治天下”?有时学一个字两个字,就够用一辈子了。

   

2  保持一颗诚敬的心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论语》,真能解开现代人的心结吗?

    孔子的学生司马牛有一天忧伤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偏偏我没有!

    他的同学子夏就劝导他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子夏自称自己的名字叫“商”。他的话分几个层次:

    既然死生、富贵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归,个人无法左右,那就要学会承认并且顺应.但保持一颗诚敬的心,减少过失,对他人谦恭有礼,却可以通过提高自身修养做到的。

    一个人能做好自己,普天下的人就会爱敬你如同手足兄弟。

    尽管这段话不是出自孔子之口,但代表了《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念:

    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转贴:<论语>心得狗狗秀时装

 3  提倡人格的尊严

    我们常常会说,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坏的。其实,很多时候对一个事情的判定,并不能简单地以应该不应该和好不好来区分。孔子特别强调做事情的分寸,“过”和“不及”都是要尽力避免的。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有人问他:“以德报怨,何如?”

    孔子的回答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给出的答案乍听有点出乎意料,其实这正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处世的分寸。

    孔夫子在这里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

    他当然不赞成以怨报怨。如果永远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去面对另外的不道德,那么这个世界将是恶性循环,无止无休。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自己的幸福,还有子孙的幸福。

    而以德报怨同样不可取。也就是说,你献出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去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浪费。

    在两者之外,还有第三种态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说,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对这一切。

     4 为人之道

    孔子很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当做官的人,穿丧服的人,还有盲人路过他面前,他一定要站起来;如果他要从这些人面前经过,他就小步快走,这表示对这些人的一种尊敬。

    孔子的学生子路曾经问他的老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孔子告诉他:“修己以敬。”好好修炼自己,保持着严肃恭敬的态度。

    子路一听,又追问:“如斯而已乎?”这样就行了吗?

    孔子又补充了一点说:“修己以安人。”修炼好自己的前提下,再想法让别人安乐。

    子路显然还不满足,又追问:“如斯而已乎?”

    孔子又补充:“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修炼自己,并让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像尧、舜这样的圣贤之君还发愁在这件事情上没有做好呢。做到这一点,难道还不够君子吗?

    孔子告诉我们的,首先是如何做最好的自己。“修身”是对家国、对社会负责任的第一前提。孔子和弟子力争做“最好的自己”,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履行对家国、对社会的责任。

    别人曾问子路:你的老师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后来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回答呢:“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当我发愤用功的时候,我可以忘了吃饭;当我快乐欢喜的时候,我会忘了忧愁。在这样一个行所当行、乐所当乐的过程中,不知道我的生命已经垂垂老矣。这是孔子的写照,也是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理想人格的一个写照。

    5 交友之道

    孔夫子说,人这一辈子,说起来七八十年,好像很长。但是划分一下,可以分成三个大的阶段:少年、壮年、老年。每个阶段都会有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东西,而要成功越过这三道坎,同样离不开朋友的帮助。

    孔子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人在少年时很容易冲动,好朋友作为旁观者看得更客观、清晰,所以好多自己解不开的疙瘩也许会从朋友那里找到答案。

    到了中年。孔子说,人在这个阶段,“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人到中年,家庭稳定了,职业稳定了,这个时候就会谋求更好更大的空间,这就极易与他人产生矛盾和争斗,结果很可能是两败俱伤。所以孔子提醒,人在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就是告诫自己,想办法提高自己的素质。假如一个更好的职位最终没有选择你,你应该想一想,是不是自己哪方面还做得不够好。结交有平常心的朋友。他会帮你看开暂时的得失,超脱利益的纠缠,得到心灵的抚慰,获得精神的栖息地。

    那么到晚年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孔子说,“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人老了,心态更当走向平和.老年朋友在一起,往往喜欢抱怨,如果老在说这些东西,那么原来的所得就变成生命的一种隐痛,一种负累。这时就需要朋友的开导,学着舍弃一些东西,这样也就远离了烦恼。

    《论语》里面真正专门谈论交友之道的文字并不多,但是它教给了我们一种智慧.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交上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有什么样的心智,什么样的素养;看自己在朋友圈子里面,是有害的还是有益的。

转贴:<论语>心得"猪"你春节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