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国工厂》,关于差异冲突

分类: 管理 |
偶然间看到这个片名,因为据介绍是关于曹德旺的,联想起他之前关于在美国开厂综合成本合算等的言论,所以就有点感兴趣。而且曹德旺在中国是首善,我也很想看一下曹德旺作为资本家是如何管理的,特别是管理美国工厂,所以也就饶有兴趣的看完了这整部纪录片。
当这个工厂刚刚开工的时候,不要说中国管理者和美国工人关系有多少好,但起码大家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啊。毕竟当地因为汽车产业破产,大量的工人都失业多年了,特别感谢福耀能给他们带来工作。但是呢,蜜月期很短,管理上的冲突和矛盾很快就暴露出来了,中国管理者和美国工人之间的这个摩擦,两边效率差距越来越大,为了让美国工厂和在中国当地工厂实现同样的效率,所以就要求用一样的标准去要求美国工人,结果美国人觉得是不尊重他们啊,也不遵循安全规范。一个在通用安全工作了十五年的工人一到福耀就遇到了安全事故。但是呢,在中国派驻的经理眼中美国工人是懒散没有纪律的。紧接着就基本上是个片子里最重要的一个矛盾,就是要不要在美国工厂引进工会……曹德旺最开始态度就非常坚定,工会一进来我就关门不做了。但是呢,美国工人就是呼吁一定要成立一个工会来保障他们的权益,最终福耀玻璃是投入了几百万美元,聘请各种专家想各种办法,举办多种演讲来说服工人,慎重考虑要不要成立这个美国工会。同时也是恩威并施,一边是给所有的配合者涨工资。另外就是在工人中安插眼线,确认哪些人是站在工会那边的,予以定向清理。最终在关于工会是否需要的正式投票中,反对的人是占了绝大多数。曹德旺也总算是舒了一口气,同时福耀在后面就开始逐渐盈利……你要知道这个美国企业其实跟美国工会也都挣了一两百年了,经验很丰富。福耀玻璃这次是把中国智慧加上美国经验,成功的把美国国会给拒之门外了。
所以围绕这个事就产生了两种观点啊,有人感慨啊,中国企业确实是在拯救美国经济,中国员工更勤劳更高效。也有观点认为,中国制造业目前在工人权益劳动保障方面,还距离发达国家有明显的差距。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我比较喜欢中国当地工厂的员工,他们的想法比较单纯,要努力干活,要赚钱养家,要服从命令(包括做出些个人牺牲),这样比较利于很多管理工作的开展,也有利于整体绩效提升。但福耀公司在环境和安全方面的管理确实应该要有所提高,这点我们Mersen可以给你给点咨询,出点建议:)当然,我个人认为,目前在这个全球化遭遇到阻力的时代,通过这个片子能看到,如果中美能够合作共赢,取长补短,那将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当然,现实是非常冰冷和残酷的,纪录片也真实展现了事件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当双方观念冲突时,他们都用自己最熟悉的、但多数会把冲突推向恶化的方式与对方抗争。这是两个群体,始终不能简化成两个个体。两个人可以通过长时间的沟通形成理解和默契、把各自冲突的观念无害化,建立一个足以容纳六个我的共同领地,但两群人在一起,能协商的可能性真的很小很小。
于是刚开始消解自我的界限去容纳对方的努力纷纷失效,双方之间可以有空间的弹性及默契逐渐瓦解,力量不平衡的双方都开始追求更多控制权。我们可以看到双方的行为模式:
n
n
u
u
当中国管理者向中国员工介绍美国人民的“过度自信”时,他的姿态和表达是排斥和拒绝的。也许这并非他的本意,只不过总是顺从了中方人员易于理解的方式。当我们和其它的群体发生差异,会发生“你和我某一点不一样,你不是我们,你是外部的、被我们拒绝的”,也可能发生“我们是一体的,我发现了你和我不一样的地方,这让我们的一体更加有趣和多样”。很可惜,多数选择了前者,或者根本没有意识到后者的存在。很多特点并不是有害的特征,但从不同的出发点去解读会形成迥异的评价。
这整部纪录片在多个层面都展开了围绕“冲突”的描述,包括资本与劳工、中美差异(各自的传统、社会组织方式、政府管理方式、生活方式),代际差异、不同角色自身的教育素质和个人经历冲突、甚至一些抽象概念之间(效率与民主、公平与自由)等……整部片子呈现出非常多样、复杂、互相冲突、层次交织的观点,这是这部纪录片最大的一个看点……也让我们对全球化有了更多的思考。
但是这部片子最后几个意味深长的镜头,笔势一转,抛开谁对谁错的话题。展示了曹德旺巡视车间里的自动化设备的场景……在这里,没有胜利者,没有哪种模式更好,可以看到活生生的美国工人将在几个月后失去工作。然后,中国工人难道会幸免吗?作为管理者的我们,最后也会幸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