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前一阵子跟微博上一个自称在荷兰读博士的做奶粉代购的人辩论过关于奶粉的一些知识,没几个回合人家突然关闭微博评论消失了。今天有几位微博网友不约而同地私信我让我评价一下他新发的微博,这才发现,人家不知何时又悄悄溜回来了。
去微博看了一眼,有一条已经删掉了,还好有网友截图如下
总结一下,这次这位在读博士所说的中心思想如下(注意以下两条非少个螺丝观点)
1.
2.
代工奶粉到底是什么?
首先,熟悉工业生产的人应该知道,代工,或者叫委托加工,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生产方式了。比如大家熟悉的iPhone,并不是苹果公司自己的工厂生产的,而是让富士康等公司代为加工。自己家设计的产品,找其他公司加工,有的时候是看中了发展中国家相对廉价的劳动力,有些时候则是看中了代工公司当地的特有资源。婴幼儿配方奶粉的代工,往往就是后者。
不论是欧洲还是澳洲,它们都有着优质价廉的奶源,其中有不少厂商还有着丰富的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的经验和技术,因此近年来很多国内厂商就跟他们合作,由他们来代为加工配方奶粉,然后由国内的厂商利用自己国内的品牌和销售渠道把产品卖出去。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好的双赢的合作模式。
代工奶粉并不是中国人的“专利”,其实在欧洲本土市场或者其他地方的市场,企业代工其他品牌的奶粉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由于乳企不像别的企业,奶牛的产奶量可不是能想要多少就有多少的,在欧盟今年取消牛奶配额制度之前,一家乳企的收奶量也不能随意增加,因此有时候遇到自身产能不足时,找别的有经验有产能的企业代工是非常普遍的商业活动。甚至有的企业不生产自己的品牌,专门为其他品牌代工,由于生产的品牌种类多,经验也多,质量反而很不错。
我想这样大家就应该明白了,代工奶粉并非贬义词,只是一种很普通的商业合作模式而已。目前有不少国内奶粉厂家采取这种模式跟国外公司合作。之前大家在微博上所说的国行奶粉,是指国内奶粉厂家在国外生产了奶粉,然后通过正规途径进入国内销售的奶粉。如果是国内厂家在国外投资生产自己的奶粉再运回国内销售,那就不算是代工了。而国外品牌找其他工厂加工一样是代工奶粉。把国行奶粉说成是等价于代工奶粉,这本身就是偷换概念逻辑有问题。
代工奶粉更难监管吗?
首先,欧盟国家的法律法规都不是吃素的,澳洲美洲的情况不太了解,估计也差不多。企业要想在当地生产给人吃的食品,尤其是婴幼儿配方食品,哪怕是为了卖给中国的消费者,相关的法律法规监管一项都少不了。何况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大家都懂,绝大多数代工企业并不是100%都给中国生产,他们通常也给欧洲其他品牌代工。你卖给当地消费者需要符合什么样的条件,那出口给中国也至少要符合一样的条件。
其次,不是你想给中国品牌代工就能代工的。自2014年5月以来,不管是为中国品牌的代工企业还是国外品牌生产企业,要想往中国出口婴幼儿配方奶粉,其生产企业必须通过国家认监委的实地审核,否则根本不可能通过正规途径出口到国内。所谓实地审核就是认监委的负责审核的专家小组跑到境外企业去实地考察,觉得你企业各品控监管各方面都没问题了才给通过。目前全世界只有来自13个国家的41家境外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通过了审核,通过了审核的除婴幼儿配方奶粉之外的其他普通乳制品企业则多达1081家。就算是通过了审核,这也只是获得了相应的资质,出口到中国的产品仍然得过海关,仍然得同时符合中国的相关标准。
这说明什么?说明你可以在欧洲卖的奶粉,如果企业没有通过审核,或者如果奶粉不能符合中国国标,根本无法通过正规途径出口到中国!这些奶粉只能通过代购的方式偷偷摸摸进入中国。只受国外的监管,和同时受国外和国内双重监管,哪个更严,一目了然!所以,说代工奶粉更难监管纯粹是胡说八道。